15万亿砸农业别踩“同质化”坑!专家喊话:走“专精特新”才挣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6:55 2

摘要:刷到老家又建了“智慧农场”?可转头发现邻县也长这样;刷到“休闲民宿”成网红,结果村口跟风建的全空着——这是不是你对乡村振兴的常见困惑?“十五五”全国农业15万亿投资正陆续落地,江苏的智能温室、浙江的农村电商虽亮眼,但“千村一面”的跟风乱象也悄悄冒头。西南财经大

刷到老家又建了“智慧农场”?可转头发现邻县也长这样;刷到“休闲民宿”成网红,结果村口跟风建的全空着——这是不是你对乡村振兴的常见困惑?“十五五”全国农业15万亿投资正陆续落地,江苏的智能温室、浙江的农村电商虽亮眼,但“千村一面”的跟风乱象也悄悄冒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三农专家李耀中直言:“乡村产业不是‘复制粘贴’的生意,抓不住本土优势,砸再多钱也难挣真金白银。” 到底怎么投才精准?这三大特征、三大问题和破局招,藏着农民增收的关键。

一、规划特征:科技与特色并行,但“跟风苗头”已现

1. 科技赋能成标配

超40%投资流向智慧农业,江苏“无人农场”用无人机播种,亩均用工成本降60%;北京企业开发的AI虫情预警系统,能比农户早3小时发现病虫害。但科技应用正分化:有的地方精准适配,有的却成“摆设”。

2. 区域特色初显雏形

聪明的地方已锚定资源禀赋:甘肃把废弃窑洞改造成养殖舍,冬暖夏凉节能40%,单孔窑洞年出栏5头肉牛,产值是传统种植的13倍;广西北流聚焦百香果,6.7万亩种植基地带动种苗订单增长超1倍,直供新式茶饮品牌不愁卖 。李耀中点赞这类实践:“窑洞农业不是简单改造,是依托黄土高原地貌的系统性创新,这才是把劣势变优势的关键。”

3. 三产融合成增收主力

四川建“天府粮仓”品牌矩阵,从“卖大米”到“卖品牌”,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海南榴莲今年产量预计翻番,瞄准高端市场破解“进口依赖” 。但融合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地方只是“农业+餐饮”的简单叠加。

二、值得商榷的核心问题:别让“真金白银”砸在跟风路上

1. 同质化跟风浪费钱

东北部分市县跟风建玻璃温室,忽略冬季能耗高的问题,每亩年亏损超2000元;南方多个村庄扎堆搞“网红民宿”,同质化导致入住率不足30%。李耀中犀利指出:“有的地方把‘别人的成功’当模板,却忘了黄土高原的窑洞、热带的榴莲才是独一份的‘家底’,跟风就是给资源打水漂。”

2. 小农户难享“产业红利”

全国5.6亿亩流转土地中,仅30%实现“保底分红+按股分成”。不少地方建了大型产业园,却让农户只拿“土地租金”,甘肃某苹果基地就因农户没参与加工环节,终端售价翻3倍与农民无关。

3. 生态与产业“两张皮”

云南部分茶园过度扩张,砍树种茶导致森林覆盖率降2.3个百分点;长江流域部分渔民转产後,因缺乏特色技能只能打零工,生态保护的“红利”没接住。

三、破局路径:李耀中支招“三步法”,本土优势变“摇钱树”

1. 第一步:把“本土资源”挖成“独家招牌”

拒绝“大而全”,专攻“小而精”:甘肃崆峒区搞“光伏+窑洞养牛”,顶部发电供养殖用,牛粪还田种牧草,单孔窑洞年产值达2.6万元;化州聚焦化橘红,制定12项标准,标准化生产水平达95%,做成“药食同源”特色产业 。李耀中强调:“要学‘品牌树理论’,像四川‘天府粮仓’那样,省级品牌牵头,市县搞特色分支,比如双流冬草莓、石棉枇杷,分层做透才值钱。”

2. 第二步:让“专精特新”替代“盲目跟风”

科技要“贴地”,产业要“精深”:广西东云农业专攻百香果果浆加工,避开鲜果竞争,年供3000吨给茶饮品牌,订单量暴增;北京企业研发的土壤湿度、虫情监测系统,精准解决农户“看天吃饭”问题,而非搞华而不实的“智慧噱头”。

3. 第三步:把“产业链收益”分给农民

推广“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孟连县牛油果基地让农户土地入股,务工月薪近3000元,还能拿分红 ;江苏要求加工企业将10%净利润返利农户,让农民分享“二次增值”收益。

互动时刻:你老家的农业踩“跟风坑”了吗?

你老家在搞啥农业项目?是跟风建民宿、搞温室,还是有“独家招”?比如像甘肃那样利用老窑洞,或像广西那样种特色水果?

你觉得李耀中说的“抓本土优势做品牌”靠谱不?你身边有靠“专精特新”农业挣到钱的例子吗?来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看到“不跟风也能挣真金”的门道!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