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导演和平戏!以色列巴勒斯坦“冰火两重天”!到底谁是赢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23:58 2

摘要:沙姆沙伊赫的和平峰会,大佬们觥筹交错,特朗普高调宣布“新时代”开启。然而,这场盛大的“和平派对”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与血淋淋的现实。

编辑:XY

沙姆沙伊赫的和平峰会,大佬们觥筹交错,特朗普高调宣布“新时代”开启。然而,这场盛大的“和平派对”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与血淋淋的现实。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同一份协议下,却演绎着截然不同的“回家”悲喜剧:一方是狂喜的国民庆典,另一方却是废墟与至亲离世的无尽伤痛。

这份没有关键当事方亲签的停火协议,究竟是希望之光,还是绝望的序曲?

10月16日,历史似乎被按下了快进键。这一天,中东迎来了久违的喘息,一份停火协议让持续了整整两年的枪炮声暂时沉寂。

对峙双方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员交换,和平的曙光仿佛真的要照进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

在聚光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告,“数百万人的祈祷得到了回应”,一个和平的“新的一天正在升起”。世界似乎都在为这一刻欢呼,庆祝一个属于希望与和解的新时代的开启。

然而,当庆祝的香槟开启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正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同时上演。

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埃及的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关乎中东未来的和平峰会,场面不是一般的大。至少二十七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一堂,目标只有一个:把眼下这份脆弱的停火协议,锻造成一份永恒的和平契约。

牵头人正是上周停火协议的主要促成者,美国总统特朗普。他刚在以色列进行了旋风式访问,马不停蹄地就赶到了埃及会场。他不仅带来了口号,还带来了一份雄心勃勃的20点和平计划。

这份计划的蓝图很宏大,核心是彻底解除哈马斯的武装,然后部署一支由技术官僚管理的稳定部队来维持秩序。为了确保计划能落地,特朗普还提议成立一个由美国总统亲自坐镇的“和平委员会”来监督执行。

峰会现场,特朗普与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一份联合宣言,气氛热烈。除了这些地区强人,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以及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欧洲政要们也悉数到场,甚至连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也作为一位非常规的权力政客出现在会场。

埃及总统塞西的呼吁更是掷地有声,他希望这场加沙战争能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后一场战争”。

可这场盛大的和平派对,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宣言的具体内容并没有立即公布,像个神秘的盲盒。

更要命的是,真正的主角——以色列和哈马斯的代表,压根就没出现在宣言签署仪式上。

一个戏剧性的外交插曲,更是把这份和平协议的脆弱暴露无遗。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直接放话,要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飞机敢降落,他的专机就拒绝降落。这一招釜底抽薪,成功把内塔尼亚胡挡在了会场之外。

大佬们在台上规划未来,台下的暗流却从未停止。人们忘不了,上一次的停火协议在三月份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宣告破裂。而且,在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执政联盟里的极右翼势力,一直被看作是和平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就在沙姆沙伊赫的外交官们举杯庆祝时,一场规模浩大的人员交换正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哈马斯释放了二十名在世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同时移交了四具遗体。作为交换,以色列释放了近两千名巴勒斯坦被拘留者。

“回家”,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主题。但在特拉维夫和加沙,这个词的含义却天差地别。

在特拉维夫的“人质广场”,约六万五千名以色列人聚集在这里,空气中充满了狂喜和泪水。当载着获释人员的直升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当大屏幕上播放出他们与家人拥抱的画面时,整个广场沸腾了。

这是一场迟到了两年的国民庆典。自2023年10月7日那场导致一千二百人死亡的突袭以来,二百五十名人质的命运,一直牵动着整个以色列的神经。现在,二十个家庭终于团聚,这是属于他们的胜利时刻。

镜头切换到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这里的欢迎场面同样声势浩大,但喜悦的底色却被浓重的悲伤浸染。

在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人们涌上街头,庆祝近一千七百名在战争期间被拘留的亲人回归。在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人们欢迎了八十八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获释。

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被囚禁了长达二十四年。

红十字会对每一位获释人员都进行了简短访谈,但有些人的故事,却短到令人心碎。

海瑟姆·萨利姆回家了,但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都在空袭中丧生。

纳吉·贾法拉维也回家了,迎接他的,却是兄弟的葬礼。他的自由,来得太晚了。

更复杂的是,这批获释的巴勒斯坦人身份模糊。外界根本不清楚其中有多少是武装分子,又有多少是平民。在以色列的法律体系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未经审判,被统一贴上了“非法战斗人员”的标签。

还有大约一百六十名获释者,他们的“自由”是打了折扣的。他们没能回到加沙或西岸的家,而是经由埃及,被直接驱逐出境。对他们来说,回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特朗普总统在峰会上宣告“新的一天正在升起”,但对加沙的两百一十万幸存者来说,他们睁开眼看到的,依旧是无尽的废墟和深刻的人道主义危机。

那场持续了两年的军事冲突,夺走了近六万八千人的生命。活下来的人,绝大多数失去了家园,在物资短缺中煎熬了数月之久。加沙地区普遍的情绪,不是喜悦,而是一种因绝望和担忧而显得克制的沉默。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人汤姆·弗莱彻发出了紧急警告,数百万巴勒斯坦人亟待大规模的“救生援助”。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沙姆沙伊赫的热烈气氛上。

援助确实在路上。根据协议,以色列承诺将开放五个通往加沙的过境点。要知道,在漫长的战争期间,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一个叫凯雷姆沙洛姆的过境点对援助物资开放。

以色列已经批准了十九万公吨的人道物资进入加沙,包括急需的食品、药品和帐篷。援助机构也开始行动,他们正在评估道路安全,并将物资预先部署到最需要的地区。

但这对于满目疮痍的加沙来说,真的够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一份评估报告,曾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构成了种族灭绝。

就连被释放的被拘留者,也面临着复杂的处境。以色列公共反酷刑委员会指出,几乎所有的巴勒斯坦被拘留者都未经审判。

这次获释的人员里,还包括二十二名未成年人,而以色列的监狱里,还关押着三百六十名巴勒斯坦未成年人。

沙姆沙伊赫的和平时刻,像一出精心编排的大戏。舞台很华丽,台词很激昂,可真正的男女主角却没有登场。

当外交的聚光灯熄灭,留在原地的,是特拉维夫广场上胜利的欢歌,是加沙废墟里无法言说的伤痛,是无数巴勒斯坦家庭破碎的镜子。

这两种“解放”的故事,在同一个时空平行上演,却永远无法交汇。

一份没有核心当事方签署的和平宣言,一句“新的一天”的承诺,对于一个归来却发现家破人亡的父亲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或许不是和平的终章,它更像是冲突进入了下一个篇章,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