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突然冒出一个说法,说巴基斯坦向美国“送”了中国稀土技术,还跟美国签了5亿美元的大单,搞得中美关系紧张,中国一怒之下出台新管制政策反制巴方。
最近网上突然冒出一个说法,说巴基斯坦向美国“送”了中国稀土技术,还跟美国签了5亿美元的大单,搞得中美关系紧张,中国一怒之下出台新管制政策反制巴方。
更有甚者,把这事和中巴友谊挂钩,说什么“铁杆兄弟背叛”“中国被背刺”,一时间各种视频、文章满天飞,搞得不少人真以为出了大事。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把时间线理清楚,再看看官方怎么说,就能发现这整件事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谣言,背后目的不纯,甚至可以说是老套路了。
事情的源头,是10月初的一则外媒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率先放出消息,称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访美期间,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计划合作开发巴基斯坦境内的关键矿产资源,包括稀土,并允许美国企业投资5亿美元。
报道还提到,巴方领导人向美方展示了所谓的“稀土样品”。
这一消息迅速被多家境外媒体转载放大,开始添油加醋,说巴基斯坦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把稀土“偷送”给美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战略利益。
紧接着,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61号公告。
宣布对部分稀土相关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涉及超硬材料、中重稀土、锂电池材料等多个领域,明确要求相关设备、原辅料和技术出口需申请许可证,尤其是与外国军方有关联的企业基本无法获批。
这一政策本是早有预兆的延续——2023年底中国已禁止稀土提取和分离技术出口,2025年4月又限制了7个稀土元素的出口,此次新规是对整个出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但境外舆论立刻把两件事强行关联起来,宣称“中国因巴基斯坦背叛而愤怒出手”,把稀土管制说成是对巴方的“惩罚”。
这种说法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发酵,甚至有人配上情绪化标题,说什么“中巴友谊走到尽头”“巴铁不铁了”。
眼看谣言越传越离谱,中国外交部终于在10月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给出了权威回应。发言人林剑直接用八个字定性:“捕风捉影,挑拨离间。”
这番话等于当场把谣言打回原形。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两国“铁杆友谊”历久弥坚,不存在所谓“反制”一说。
那么,巴基斯坦到底有没有“送”稀土?送的又是什么?
根据中方通报,巴方领导人展示的所谓“样品”,其实是工作人员在当地购买的宝石原矿,并非稀土产品,更不涉及任何中国技术或设备。
这就好比有人送了一块普通石头当礼物,结果被说成是送了核武器设计图,完全是无中生有。
更重要的是,中巴双方早已就美巴矿产合作进行了沟通。巴方明确表示,与美国的交往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也不会影响中巴经济走廊等重大合作项目。
换句话说,巴基斯坦并没有背着中国搞小动作,反而是在行动前就主动通报,体现了高度的战略互信。
为什么这种谣言能迅速传播?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对稀土的极度依赖。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其92%的高纯度稀土依赖进口,其中超过70%来自中国。
F-35战斗机、“爱国者”导弹、人工智能芯片这些高端装备,都离不开中国提供的高纯度稀土。
美国自己也清楚,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10年时间和3000亿美元投入,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所以当中国收紧管制,美国立刻慌了。他们急于寻找替代来源,巴基斯坦就成了目标。
巴方确实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官方估算总价值达6万亿美元。
但这是潜在估值,实际可开采的稀土储量仅有120万吨左右,且多为伴生矿,平均纯度仅3%,远低于中国白云鄂博矿30%以上的水平。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根本没有独立的稀土提炼能力,整个加工链严重依赖中国技术和设备。
这意味着,即便美巴签了协议,没有中国的设备、萃取剂和技术支持,那些矿石挖出来也只是“一堆废石头”,根本无法满足美国军工需求。
中国10月9日的新规中明确规定,含中国技术或设备的境外产品出口也需审批,甚至引入“域外效力”——只要产品中含0.1%以上的中国稀土成分,再出口就得中方许可。
这一招直接复刻了美国惯用的“长臂管辖”逻辑,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美国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10月11日,特朗普突然宣布要从11月1日起对华加征100%关税,试图以强硬姿态施压。
结果消息一出,美股当天就蒸发了1.65万亿美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没过几个小时,白宫团队就开始紧急“灭火”:贸易代表格里尔改口称“无意打贸易战”,副总统万斯强调“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连特朗普本人也在社交媒体上改口,说“美国想帮助中国”。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暴露了美方色厉内荏的本质——他们清楚,真要打全面贸易战,最先撑不住的是自己。
其实中国出台稀土管制,根本不是针对巴基斯坦,而是对美国近期一系列打压行为的正当回应。
9月下旬以来,美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加码对华限制。
10月7日,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发布报告,主张将对华半导体管制从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扩大到所有成熟制程,甚至要禁止出口DUV光刻机等关键设备。
同时,美方还通过“穿透性规则”,将数千家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严重破坏了此前马德里经贸会谈的成果。
面对这种“全面断供”的威胁,中国必须拿出反制手段。稀土正是最有力的筹码之一。
此次管制新规特别点名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和256层以上存储芯片所依赖的稀土材料,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这不是单纯的贸易限制,而是一种对等博弈的体现:你用规则打压我,我就用同样的规则反制你。
从全球格局看,中国虽然只占全球稀土储量的30%-40%,却掌控着90%以上的中重稀土分离与精炼产能。美国唯一的加州“山口矿”开采出的原料,仍需运到中国加工。
欧洲、日本等经济体也在推动“去中国化”,但受制于环保法规、技术壁垒和高昂成本,进展缓慢。
这种背景下,炒作“巴基斯坦背叛中国”不过是美国转移国内压力的一种舆论烟幕。他们想制造中巴矛盾,动摇双方战略互信,从而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
但现实是,中巴合作早已深入骨髓。
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基斯坦创造19万个就业岗位,塔尔煤电项目解决了全国20%的电力短缺,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80亿美元,远超巴美之间的105亿美元。
对巴基斯坦来说,中国是真正的战略伙伴,而美国的合作更多是短期利益交换。
回顾整个事件,从10月初外媒炒作,到9日中国出台管制政策,再到13日外交部澄清,时间线非常清晰。
所谓“巴基斯坦背刺中国”的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一个连基本提炼能力都没有的国家,怎么可能用中国技术向美国输送稀土?更何况,中巴之间的沟通机制一直畅通,根本不存在“偷送”一说。
所以,别再相信那些“巴铁背叛”的说法了。真相是:中国没生气,巴铁没背叛,美国才是那个急得跳脚的一方。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