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出上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5:1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说起清朝的和珅和纪晓岚,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两个人斗智斗勇的画面。

一个是权倾朝野的贪官,一个是铁齿铜牙的清官,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尤其是那个流传甚广的对联故事,和珅出了个"三斤四两五花肉"的上联想刁难纪晓岚,结果纪晓岚不仅对出了下联,还把和珅吓得当场跪地求饶。

这故事听着是够精彩,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的和珅和纪晓岚,他们之间真有这么多恩怨纠葛?

很多人不知道,和珅和纪晓岚在朝廷里的地位差距大到什么程度。

和珅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兼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还同时掌管着吏部、户部、刑部三个重要部门的尚书职位。

这几个职位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够别人奋斗一辈子了。

他每天处理的都是国家大事,军国机要都要经过他的手。

纪晓岚呢?他确实也是朝廷重臣,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的头衔听着也不错。

可礼部管的是什么?祭祀、科举、礼仪这些事务。

说白了,跟和珅掌管的那些实权部门根本没法比。

纪晓岚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学问,他主持编修《四库全书》,这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就。

两个人职位相差这么大,平时工作也没什么交集,纪晓岚哪有必要去招惹和珅?就算有什么矛盾,以纪晓岚的聪明才智,他会不会直接去捅这个马蜂窝?答案显而易见。

民间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乾隆四十五年,皇上南巡,纪晓岚跟着一起去了江南。

某天中午,乾隆、和珅、纪晓岚三个人在江南的一家酒楼用餐。

和珅瞧着纪晓岚不顺眼,想借这个机会给他点颜色看看,好让他知道谁才是朝廷真正说了算的人。

酒菜上齐了,和珅看着桌上那盘五花肉,突然灵机一动。

他端起酒杯,笑眯眯地对纪晓岚说,咱们今天来对个对子助助兴。

他指着那盘肉念道:"三斤四两五花肉"。

这个上联看似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

上联里有数字"三四五",还有"五花肉"这个实物,要对出一个既工整又有意思的下联,可不容易。

和珅心里盘算着,纪晓岚要是对不上来,当着皇上的面丢了脸,以后在朝廷上说话也就没那么硬气了。

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在皇上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才学比纪晓岚强,巩固自己的地位。

纪晓岚听完和珅的上联,眼珠子转了转,很快就有了主意。

他不慌不忙地放下筷子,也端起酒杯,笑着说:"五两六钱七把葱"。

这个下联对得工整,数字"五六七"对应"三四五",量词"两""钱""把"对应"斤""两""花",最后"葱"对"肉",从格律上来说挑不出毛病。

乾隆听了觉得有意思,可他转念一想,有点不对劲。

五两六钱买七把葱?江南物产丰富,葱菜便宜得很,哪能这么贵?他就问纪晓岚,这葱是不是太贵了点?你这下联是不是瞎编的?

纪晓岚这时候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才是整个故事的精髓所在。

他说,皇上您有所不知,御膳房里的葱,可不就是这个价格吗?

这话一出,整个局面立刻变了。

御膳房归谁管?归和珅管。

纪晓岚用这么一个看似荒谬的价格,实际上是在暗指御膳房里存在的贪腐问题。

本来几文钱就能买到的葱,到了御膳房的账本上就变成了五两六钱。

这中间的差价去哪儿了?不言而喻。

和珅听到纪晓岚这句话,脸色刷一下就白了。

他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纪晓岚话里的意思。

这不是简单的对对子,这是在当着皇上的面指控他贪污。

御膳房的账目虽然经手的人很多,可最终负责人是他。

要是皇上真的较起真来,查一查御膳房的账,那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更要命的是,这种贪腐在当时的宫廷里其实很普遍。

不光是葱,米面油盐、各种食材,在经办人手里都要层层加价。

表面上看账目清楚,实际上水分大得很。

和珅自己虽然富可敌国,可这些小钱他根本看不上眼,都是下面的人在操作。

可事情一旦捅出来,板子还是要打在他这个主管身上。

和珅脑子转得快,他知道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认错。

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声说自己管理不善,回去一定严查御膳房的账目,给皇上一个交代。

乾隆看着和珅这个样子,也就笑着让他起来了。

这事儿算是就这么过去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精彩绝伦,纪晓岚的机智、和珅的狼狈、乾隆的反应,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

可问题是,这个故事很可能压根就没发生过,至少不是按照这个版本发生的。

纪晓岚是什么人?他在朝廷混了几十年,深知官场规矩。

和珅是乾隆最宠信的大臣,这个宠信到了什么程度?有人说,乾隆对和珅的好,超过了对他那些儿子。

乾隆知不知道和珅贪?肯定知道。

可他就是不在意,因为和珅办事能力强,懂皇上心思,这比什么都重要。

纪晓岚要是真的当着乾隆的面,用这种方式指出和珅的贪腐问题,结果会怎样?不是和珅倒霉,而是纪晓岚自己惹祸上身。

在乾隆看来,这是不给皇上面子,是在质疑皇上的用人决策。

你纪晓岚说和珅贪,那不就是说我乾隆瞎了眼吗?

真实的纪晓岚不是那种愣头青,他做人做事都很圆滑。

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编书修史。

至于朝廷上的权力斗争,他能躲就躲,绝不主动卷进去。

很多人对纪晓岚和和珅关系的认知,都来自于影视剧。

那个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剧里跟和珅斗智斗勇,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还总能占上风。

这种剧情设计确实好看,观众爱看,收视率也高。

可艺术创作归艺术创作,历史真相归历史真相,两码事。

影视剧为了戏剧效果,会把人物性格放大,会编造各种冲突和矛盾。

真实的纪晓岚可能确实风趣幽默,可他绝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动不动就跟和珅对着干。

历史记载里的纪晓岚,更多是作为一个学者、文人的形象出现的。

他主持编修《四库全书》,这个工程浩大到什么程度?收录了三千多种书,七万多卷,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

这才是纪晓岚真正的历史贡献,这个成就比什么对对子、讲笑话重要多了。

明明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流传得这么广?因为老百姓喜欢听这样的故事。

朝廷里的大官,平时高高在上,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

可通过这些野史故事,这些大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了,变得接地气了。

和珅贪,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

嘉庆皇帝抄他家的时候,查出来的财产数字大得吓人,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老百姓痛恨贪官,所以需要一个能够制衡和珅的人,纪晓岚就成了这个角色。

虽然历史上他们俩没什么冲突,可在民间故事里,纪晓岚必须是那个能够戳穿和珅、让他出丑的英雄。

这些故事满足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现实中和珅权势熏天无人敢惹,可在故事里,纪晓岚能用智慧让他跪地求饶。

这种心理补偿让人觉得痛快,所以这些故事越传越广,越传越离谱。

到了清朝灭亡之后,这些野史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没有了政治上的顾忌,民间说书人、文人墨客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给这些历史人物编排各种故事。

加上后来有了电影、电视,这些故事更是插上了翅膀,传播到了千家万户。

和珅确实贪得无厌,这点毋庸置疑。

可他不是个简单的贪官,他能力很强,办事效率高,深得乾隆信任。

乾隆晚年的很多政策,都是和珅在具体执行。

他既是权臣,也是能臣。

他的贪腐,某种程度上也是乾隆默许的结果。

纪晓岚的形象则完全不同。

他确实很有学问,文采斐然,可他没有那么多惊世骇俗的言行。

他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为中国文化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性格可能确实幽默诙谐,可这种幽默更多体现在文学作品里,而不是在朝堂上的唇枪舌剑。

两个人在朝廷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珅掌握实权,纪晓岚专注学问,各司其职,相安无事。

他们可能有过一些日常工作上的接触,可绝对没有影视剧和野史里描述的那种激烈冲突。

权力差距这么大的两个人,根本构不成对手关系。

要说他们俩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很聪明,都懂得在官场上生存的法则。

和珅懂得如何讨皇上欢心,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

纪晓岚懂得如何在不触碰权力核心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全自己。

这种聪明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比在酒楼上对对子高明多了。

结语

那个流传甚广的对联故事,虽然精彩有趣,可终究只是民间杜撰的野史。

真实的历史往往没有那么多戏剧性,却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

和珅和纪晓岚在历史上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作为,用不着硬把他们拉到一起编造冲突。

影视剧可以看,野史可以听,可千万别把这些当成真正的历史。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那些真实人物在真实环境下做出的真实选择,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更有意义。

信息来源: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九、卷三百二十

《清实录·高宗实录》

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和珅传》《清史稿·纪昀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朝军机处录副奏折

戴逸主编:《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冯尔康:《和珅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