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看见”到“被借鉴”:红河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21:09 1

摘要:1993年,法国摄影师闫雷(Yann Layma)的镜头首次捕捉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壮美景象。层叠如天梯的田埂、云海间若隐若现的水光、哈尼人劳作的身影……这一切令他深深震撼。他以《山的雕刻者》为主题,用六个月时间拍摄完成了一部电影、一本画册、一部游记以及近万

1993年,法国摄影师闫雷(Yann Layma)的镜头首次捕捉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壮美景象。层叠如天梯的田埂、云海间若隐若现的水光、哈尼人劳作的身影……这一切令他深深震撼。他以《山的雕刻者》为主题,用六个月时间拍摄完成了一部电影、一本画册、一部游记以及近万张照片。正是这些作品,让这片隐于哀牢山中的土地走向国际视野,成为举世瞩目的自然与人文奇观。

如今,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覆盖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总面积超过8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的核心片区就达20余万亩。2025年9月10日,元阳哈尼梯田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产”农耕文明典范。

三十多年后,这片曾经因影像而“被看见”的土地,早已不只是风景的代名词,更成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振兴协同发展的全球典范。从被世界发现,到被世界借鉴,红河哈尼梯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00年前,哈尼族人辗转迁徙来到云南红河高原哀牢山,凭借世世代代的精耕细作,开垦出绵延千里的梯田,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流穿梭其中”的农耕文明奇观。

导演邓斌回忆,2014年,他在无人机的航拍视频中,亲眼见到了哈尼族古歌里那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就在那时候,他就动了拍纪录片的念头。“我想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农耕智慧是怎么让这片土地‘活’起来的。”

为了灌溉梯田,哈尼人在梯田中挖凿了大量的水沟,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放置一个分水木刻,可以准确计量每个水沟灌溉梯田的用水量,将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刻木分水”制度,不仅高效利用水资源,也维持了生态平衡。

耕牛在坝区与山区之间流转,春天正值撒种栽秧之际,耕牛由居住在河谷的傣族、壮族饲养、管理和使用;夏秋季节,山间梯田进入犁田栽秧农忙之时,耕牛则由山区的哈尼族、彝族等管理和使用;冬天,高山气候转冷,草木干枯,耕牛则回到气候相对温暖的河坝过冬,若有牛崽,双方共同拥有。这样形成的“牛家亲”合作关系体现了族群协作、资源互补与生态适应的智慧。

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长街宴上,哈尼、彝、苗等民族共聚一堂,分享红米饭、梯田鱼鸭等美食,并以鼓舞与山歌对唱展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扇舞模仿白鹇鸟的动作,寄托着哈尼人崇尚自然的情怀;古老的《栽秧山歌》《四季生产调》则记载着代代相传的农耕经验。

邓斌在纪录片《天边的故乡》中写道:“生灵的姿态给了人舞蹈的冲动,动物的鸣叫让人禁不住纵情放歌。”在哈尼人的生活里,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割裂的。

传统智慧焕发活力

在全人类呼吁重建生态文明的当下,哈尼人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例。越来越多的人正以各自的方式守护和传承这份文明。

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创始人吴志明收集、整理濒危民歌,教授三弦、巴乌等传统乐器,推动多声部民歌的创新发展;陈拉抽通过编纂故事集推广哈尼文化;返乡青年张智良在当好村干部的同时,大量走访调研,撰写关于哈尼族服饰文化、节庆习俗、祭祀仪式等一系列研究文章。并建立了“追乡团队”,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组织线下活动,将在地文化带到城市中,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哈尼文化的魅力……正是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生。

从2017年起,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提出“保护为先,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理念,携手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建“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学校”,打造农耕展厅、研学课程,并在丰收节举办梯田音乐会,在公益日开展义卖,在红米包装中融入刺绣与图腾元素,让农产品升级为兼具文化象征的伴手礼。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张自涛表示,文化在这里不再是静态符号,而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

邓斌指出:“真正的保护不是静态封存,而是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生产关系中持续焕发活力。”这正是哈尼梯田1300年持续演化的最好证明。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哀牢山地形险峻,现代农业设备难以施展,导致无人种、收益低、卖粮难等问题长期存在。红河州不断探索,在守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走出一条生态、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跨越。

以红米为突破口,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提出“互联网+扶贫”模式。张自涛回忆:“我们通过合作社和联合社,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制定统一规程,让农产品从‘散兵游勇’变成标准化商品。”

大学毕业生马梅芬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做起“新农人”,用直播记录插秧、晒米的日常,讲述哈尼村寨的故事。在疫情期间,她通过带货帮助村民解决滞销,让许多老农感叹:“种了几十年的红米,原来一部手机也能卖到全国!”

茶农李莫鲁通过手机实时监测茶园的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借助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科学管理,并通过网络直播,向全国网友展示茶叶采摘、炒制全过程,打造“数字茶园”和“云端卖场”,形成“传统技艺+现代营销”链条。

如今,已有13家合作社、1518户农户加入联合社,既保留“一年一季、人工耕作”的传统,又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品质和产量。红米价格从2017年的2元/斤提高至2.6元以上。截至2023年,联合社累计销售红米及农特产品超1000吨,线上订单超过60万笔,总额突破1500万元,户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停摆多年的红米加工厂重启后,吸纳了40余名工人稳定就业,每年加工量超过400吨。电商推广带动2000多农户参与种植、包装与物流。

红河州还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梯田鸭及鸭蛋等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的2000元左右提高到8000元左右。

“我们的目标不是过度开发,而是保护性帮扶。让农业成为带来尊严和希望的产业链。”张自涛强调。

在这片延续了1300年的农耕文明中,人类与自然的对话至今仍在继续。红河哈尼梯田不仅镌刻着世居民族的农耕智慧,更在当代创新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全球提供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传统与自然和谐的宝贵样本。

排版:张权(实习)、郭熙贤

来源:中国东盟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