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西那场,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差不多坐满了。和巴西赛后门票热度形成对比的,是对阵巴拉圭那场,票卖得很冷清,观众席稀稀拉拉。这两场看上去连着的热度差距,能说明不少事儿。
巴西那场,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差不多坐满了。和巴西赛后门票热度形成对比的,是对阵巴拉圭那场,票卖得很冷清,观众席稀稀拉拉。这两场看上去连着的热度差距,能说明不少事儿。
要把事儿讲清楚,得从头说起。原本韩国足协把阿根廷当成首选,想着办一场有分量的热身赛,把关注度和票房都拉上来。谈了几轮,细节上没谈拢,最终韩国那边决定不继续推进阿根廷的邀请。放弃之后,足协马上把备选名单翻出来,巴西和巴拉圭都在那列,最后和巴西敲定了时间地点,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就这么定下来了;巴拉圭的比赛虽然还在日程上,但票房表现差别明显。
问题的关键在钱这件事上。韩方对外说,阿根廷方面通过中国的渠道把报价抬到了800万欧元。按一般友谊赛的行情,这个数目在韩方看来偏高不少。把阿根廷是世界杯冠军这个因素算进去,三星贵也不该贵到那个程度。足协内部有人算过账,觉得这价钱至少比合理水平高出好几倍,投入和回报对不上号,最后决定不再和阿根廷继续谈。
放弃后怎么补?在足协内部,程序是相当务实的。先由外联组确定替代名单,接着由财务和票务团队做预估,看看哪场对手既能吸引观众,又不会把预算压垮。和巴拉圭接触时,条件比较合适,费用可控,但市场号召力有限。和巴西谈判则走得顺利,双方在价格上达成一个“看得过去”的共识,签约、确认赛程和场地都比较快。实际效果也证明了当时的判断:巴西那场现场热闹,周边消费也有明显带动;巴拉圭那场就像冷水泼在热闹后面,门票卖得慢,观众少得可怜。
关于阿根廷那800万欧的报价构成,外界掌握的信息很有限。韩方把这数额当成一个包裹在核算:到底是纯出场费,还是含宣传、安保、商业分成甚至是中介费用,目前都没公开明细。韩方的说法里多次提到第三方参与定价,也就是说报价不是单纯从阿根廷直接传过来的,中间可能有经纪人或代理在推动价格。面对这样的报价,足协的票务和营销团队做了多种情形的测算:最乐观的票房能覆盖成本吗?赞助商和转播能填补缺口吗?都没把数字算得开,风险看起来不小。
从操作节奏上能看出差别。和巴西的沟通节奏快,双方在短时间里把关键条款敲定,确认后立刻开始推广、售票和安保部署;和阿根廷那边则是价格问题一拖再拖,谈判在几个数字上来回博弈,最后没法找到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平衡点。这样的差别直接影响到赛程排布和票务策略,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把一场比赛做成“事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判能不能高效落地。
现场的票务数据和画面最直观地反映了这一切。巴西那场几乎满座,人潮、呐喊、球迷带动的周边消费都能看见;巴拉圭那场座位空着,气氛较冷,连电视转播的镜头都显得尴尬。用钱来衡量吸引力,这锅饭不是谁想吃就能卖的——球迷愿不愿意买票、媒体愿不愿意跟进,最终都用票房和场面说话。
谈判链条里牵扯的人不少。除了国内那头的外联、运营和财务团队,还有对方的足协代表,以及可能存在的中介或经纪人。每一环的动作都会改变最终数字和合作条件。韩国方面在决策时,既参考了对方的开价,也考虑了市场预判和媒体传播可能性,走的是一种保守可控的路线。有人会说这是谨慎,也有人会觉得这是惜败良机,两种看法都有各自的理据。
媒体把这些内部讨论披露后,外界反应挺分裂。有观点支持足协的务实:避免把预算绑在一个不确定的回报上;也有人觉得,放弃阿根廷可能错失一次大型营销和品牌曝光的机会。无论舆论如何,结果摆在那儿:阿根廷没来,巴西来了;一场热闹,一场冷清。公开的信息里,关于那800万欧到底怎么拆分至今还没更清晰的明细。
来源:米之阳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