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场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火箭和老鹰的收官战,杜兰特、申京、特雷·杨、波尔津吉斯全部休战,名单一公布,球馆外当场有人喊退票。官方回应很干脆:伤病管理,理解万岁。理解归理解,钱包不答应。平均票价三百多美元,换算下来一分钟六块多,看的是第三阵容互扔。
花上千块买的季前赛门票,开场才发现两边加起来十个主力坐在板凳上,连热身汗都没出。
这种场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火箭和老鹰的收官战,杜兰特、申京、特雷·杨、波尔津吉斯全部休战,名单一公布,球馆外当场有人喊退票。官方回应很干脆:伤病管理,理解万岁。理解归理解,钱包不答应。平均票价三百多美元,换算下来一分钟六块多,看的是第三阵容互扔。
联盟早就把季前赛定义为热身,但票价没按热身打折。球迷以为能看到新援首秀,结果看到的是双向合同球员互刷数据。转播画面切到替补席,主力裹着毛巾喝饮料,镜头再切回场上,一次进攻走步两次传球出界,解说只能硬找话题:这位小伙去年还在打发展联盟。
火箭给出六人缺阵报告,老鹰回敬四人,数字背后是同一条逻辑:健康比票房重要。去年掘金替补前锋在季前赛踩脚扭伤,直接缺席常规赛前十五场,球队排名掉附加区,损失门票和转播分成超过千万美金。老板赛后发内部邮件:以后季前赛超过二十五分钟的一律写检讨。这条邮件被各队转发,今年执行得更狠。
乌度卡赛前表态:常规赛七天后开打,现在减载比磨合更重要。老鹰主帅斯奈德更直接:特雷·杨的脚踝值五个首轮签,不能冒险。球迷听完只剩一个疑问:既然不打算出力,为啥不把票价降成发展联盟水平?答案很简单,供需关系摆在那,球馆座位就一万八千个,城市人口五百万,总有人愿意赌一把。
真正难受的是边缘人。谢泼德这场本来有机会冲首发,对手弱,时间管够,打好了直接锁定轮换。结果对面也上第三阵容,数据含金量暴跌,刷个二十分像超市买一赠一,教练组看完只丢一句:再看看。同位置的阿门·汤普森更惨,上场二十分钟,正负值负十五,赛后被公关提醒:采访别提胜负,说学习经验就行。
季前赛数据贬值,教练评估球员改用训练馆对抗。火箭内部人士透露,最近一周的训练赛全部封闭,录像不外泄,真正的首发名单只在更衣室白板写一次,擦完就散。球员心里明白,季前赛不过是走形式,走给谁看?给买了票的观众,也给转播商,合同里写着 preseason games 必须打,可没写必须打多久。
有人提议学足球,把季前赛改成友谊赛,票价降七成,明说是表演,爱看就看。NBA不敢,因为转播合同按场次算,少一场就少一笔分成,联盟只能硬撑着。球员工会也不同意,少了季前赛,商业赞助得重新谈,球鞋品牌还指望新鞋在镜头里露脸。一圈利益绕下来,球迷成唯一不能缺席的环节。
最尴尬的是本地记者。赛前新闻发布会,提问名单得提前交,球队只回答健康相关,战术一句不谈。记者回去写稿,只能把双向球员的童年故事再翻一遍。读者评论区最高赞:我又不是他邻居,干嘛知道他小学拿没拿MIP。
买了票的观众也不是没招。球馆门口出现二手退票群,原价三百的座位,开场后五十刀就能收。黄牛这次不囤货,赛前一小时直接甩卖,亏十块算幸运。有人干脆把座位空着,去酒吧花三十刀看直播,啤酒还能续两杯。算下来,省下的钱够买件高仿球衣,反正主力也不上场,穿谁的都一样。
更深的问题是常规赛本身已经八十二场,再加季中赛,飞行里程创纪录。球员身体被数据公司二十四小时监控,每跳一次都换算成负荷值,超过红线就休息。医疗团队越来越像投行风控,宁可错休一千,也不冒险一秒。球迷想看的对抗,在算法里被标成高风险低收益,直接砍掉。
短期看不到解法。联盟试过缩短季前赛,结果转播商降续约报价,球队只能乖乖加回四场。球员薪资上涨,健康风险随之放大,一场无关痛痒的比赛可能影响五年合同,没人敢赌。接下来几年,季前赛大概率继续涨价,主力继续休,观众继续骂,骂完下一年还是卖光。
想值回票价,只剩一条:把期待值调到发展联盟水平。去看十九岁新秀怎么失误,去看落选秀怎么拼命,别想着巨星对轰。真想看杜兰特对特雷·杨,等常规赛,要么攒年假去客场,要么守着电视。毕竟健康才是硬通货,球星不上场,老板才睡得着。至于球迷,钱包瘪了还能再赚,球星韧带断了,整个城市一起失眠。
来源:公园中悠然散步的闲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