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3日,94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家乡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小镇,宣布计划在2025年底退休,完成了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谢幕演出。
沃伦·巴菲特。 视觉中国/图
2025年5月3日,94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家乡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小镇,宣布计划在2025年底退休,完成了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谢幕演出。
作为一个财富符号,巴菲特同时代的人所剩无几了。早生6年的查理·芒格已经仙逝,大他四岁的格林斯潘、大他两岁的李嘉诚还活着,默多克、张忠谋比他小一岁,也都还没退休。
比巴菲特更有名的同龄人是肖恩·康纳利和尼尔·阿姆斯特朗。1962年,当第一任“007”诞生时,32岁的巴菲特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美元,并在奥马哈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1969年,在股灾来临之前,他提前一年清算了私募基金,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人类第一次登月表演。
但在长期主义上,巴菲特更像比他大3个月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好莱坞老牛仔还在拍其导演生涯的第40部电影。多年日复一日固定上班,看大量公司财表,耐心熬过经济周期,经历盛世乱世以钱生钱,巴菲特把自己活成了吉祥物,在年度盛会接受粉丝膜拜,扮演智慧老人布道,为动荡世界老生常谈指点迷津……
连续6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成了全球投资界的年度春晚,“资本界的伍德斯托克”。巴菲特说今年是迄今规模最大、最好的一次,“在各方面都创下了纪录”,从参加人数(1.97万人),到旗下商品现场销量(喜诗糖果销售额31.7万美元,Brooks跑鞋31万美元,Jazwares玩具25万美元等)。
2025年第一季度,伯克希尔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美股万亿俱乐部首家非科技公司。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60年以来,亲身亲历了二十余次经济危机,创造了全球最伟大的价值投资传奇,公司股价从19美元提升至约65万美元,市值增长达到惊人的5.5万倍,年化收益率为19.9%,远超标普500指数的10.4%。
如果你在1965年给巴菲特投资100美元,到1994年就可以获得10多万美元,持有至今将达数百万美元。
巴菲特既炫耀又不安,“很遗憾伯克希尔变得这么庞大了。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而且我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更可怕的是,巴菲特的现金储备目前高达3477亿美元,创历年最高,实力超过多个国家GDP。但这不是好信号,此前数次熊市或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巴菲特都未卜先知减持多只股票,现金持有比例都很高。而且,他把这些现金的约90%配置了美国短期国债,公开批评贸易战,担心美国财政赤字,这是在等待抄底还是为某种危机做准备?
在这场资本主义精神的集体疗愈大会上,巴菲特一如既往分享了对诸多问题的看法,投资判断、给年轻人的忠告,又成励志金句刷屏。巴菲特21岁做投资时,就喜欢给别人建议,但当时没人听,“后来我即使说明显很傻的话,也会有人解读出话外音”。
曾经的报童对报纸情有独钟
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坐轮椅,巴菲特这几年少了一个多年来最喜欢的仪式感:在现场向观众扔报纸,大秀少年时做报童练就的功力,掀起阵阵欢呼。
最典型的一个场景:2012年3月,在奥马哈媒体俱乐部,巴菲特化身“老报童”,身穿二战时的街角报童服装,挂着装满报纸的袋子,先把旗下报纸《奥马哈太阳报》折起来,再抛给现场观众。他一边“送报”,一边用老歌旋律哼唱:“我只是个送报童,快乐得不得了,因为你买报纸的钱,通通进到我口袋”。
他对报业一直有特殊情结,人生第一桶金就来自送报纸。巴菲特从13岁开始每天早上在社区送500份报纸,每个月收入175美元,赚的比中学老师工资还多。到17岁高中毕业,他积攒了5000多美元,投身股市,最终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热爱有时候可以变成事业。1969年1月,巴菲特掌管的资产刚突破1亿美元,他花125万美元买下了其第一家报纸《奥马哈太阳报》,为进入媒体领域打开了一扇窗。他后来解释,“人们总是希望得到信息和娱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报刊的黄金时期,“没有人认为买一份有信息垄断的报纸是错的”。
巴菲特关于美国报业的分析和投资,让现今中国的媒体业同行很受刺激。他在股东大会上数次讨论这个话题:“大多数媒体资产的经济特征仍远好于普通美国企业”“报纸对读者和广告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城一报,有定价权、稳定现金流”“一流的报纸盈利丰厚,三流的报纸照样赚得盆满钵满,只要它在区域有垄断地位”“我喜欢溢价有垄断或市场主导的报纸,就像拥有一座不受约束的收费桥梁”“我认为没有人比查理和我更仔细地观察报纸业务,真的,50 年了,我们总是谈论这个国家的每一份报纸,以及购买它的可能性。这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简单的经济学问题”。
问题是,你应该为一家年收入1亿美元的企业支付多少倍估值,而它的广告收入和发行量在不断下滑。巴菲特1991年的股东信就预测了传统报业的衰退,从交付新闻的效率到广告模式,“特许经营和聚宝盆经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投资《华盛顿邮报》跻身上流社会
但财务回报当然不是媒体业的仅有价值,巴菲特坚定认为,报纸对美国民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很多地方报纸,有品牌信任度,对人们的社区感、认同感不可或缺。1972年,《华盛顿邮报》因水门事件获普利策新闻大奖,地方小报《奥马哈太阳报》获普利策地方专题调查报道奖,巴菲特觉得那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一天。
对了,他对该报道亦有贡献。巴菲特在阅读相关财务数据时,发现当地知名慈善机构“男孩城”募资及使用有猫腻,《奥马哈太阳报》深入调查,巴菲特很享受与记者们一起到处探访。1971年3月报道发表,此事立刻成为全国性的丑闻。
像研究零售、保险等行业一样,巴菲特专注研究报纸的经济特点及运营细节,可能是美国最了解报业实际状况的人之一。他的个人愿望清单里不仅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也想成为显赫的出版商。从投资角度,媒体并不是大生意,巴菲特说回报率在8%左右,跟债券收益差不多,但他还是想参与那种有成就感的影响力项目。
1968年,巴菲特尝试收购《名利场》,但未果。在《奥马哈太阳报》之后,他还想收购全国性媒体,比如他每天看的《华尔街日报》。1971年,他买了《纽约客》的股票,并推荐《华盛顿邮报》拥有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夫人收购《纽约客》。1973年,他耗资1062万美元购入《华盛顿邮报》9.7%的股票,成为外部最大股东。
美国投资界及新闻界最经典的故事产生了。格雷厄姆夫人邀请巴菲特加入《华盛顿邮报》董事会,两人成为好友,度过了水门事件后期与尼克松总统的冲突、印刷工人罢工等事件,《华盛顿邮报》一举成为全国大报,巴菲特也由此跻身美国上流社会。
投资《华盛顿邮报》前三年,巴菲特浮亏30%,10年后升值十倍,20年后升值41倍,30年后升值160倍。2013年,《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CEO贝佐斯收购,巴菲特退出,大赚10.9亿美元。
以报道水门事件成名的记者鲍勃·沃德伍德当年好奇地问巴菲特:如何才能赚到钱?他回答,你可以花两周时间,写一篇报道——《华盛顿邮报》值多少钱?你大概能得出结果,价值4亿元,而目前市价只有8000万,40倍市盈率非常划算。巴菲特后来说,如果给他1亿美元,他无法重建一家《华盛顿邮报》。
2025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由衷地说:“各位股东,今天站在这里,我仍然感受到与60年前同样的兴奋,市场永远在变化,但人性从未改变。”他特别推荐了一部纪录片《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向已故的“美国报业第一夫人”致敬。
之前三个月,亚马逊prime上映了这部纪录片,讲述格雷厄姆夫人在新闻界的卓越成就,女性领导力先驱鼓舞人心的榜样,采访了包括巴菲特在内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近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巴菲特也在CBS露面,回忆与格雷厄姆夫人的多年友谊,他教她及她儿子商业知识和管理技巧,她如何顶住水门事件引发的政治压力等,“如果我是个年轻女孩,我会想听凯瑟琳的故事”。
从那个风云激荡年代走过来,巴菲特很感慨,“这部影片不光是关于凯瑟琳个人的故事,更展现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非凡瞬间。”他怀念被低估但有护城河的“烟蒂”项目,当别人恐惧时他贪婪。1981年,巴菲特50岁,伯克希尔市值达5.6亿美元,但关注度还不高,第一届股东大会仅二十来人参加。他1985年参与大都会通讯收购美国广播公司,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等,才从华尔街边缘成为令人敬畏的大佬。
早年投资报纸,巴菲特斩获了可观回报,媒体的报道也增添了他的名气光环,而且他从中直接受益。资深编辑卡罗尔·卢米斯1954年在《财富》杂志工作,1966年写了第一篇提到巴菲特的报道,她对新闻的理解深度影响了巴菲特。从1977年起,她受邀给巴菲特1971年开始写的年度致股东信做编辑,合作至今。
巴菲特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特别感谢了卡罗尔,股东信的幕后英雄。她的贡献不仅在文字编辑,更在于对商业世界的理解和对投资者心理的把握,使巴菲特原本枯燥干货的年度股东信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充满智慧和远见,成为全球争相研读的“投资圣经”。卡罗尔后来写了《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是解读巴菲特的必读书。两人2003年在《财富》合著了一篇封面文章,警告贸易逆差是大问题,将削弱美国根基。该文及“进口凭证”的建议,在这一轮贸易战被翻出来重温。
曾坚称“不会卖掉任何一家报纸”的巴菲特食言了
投资也是一种修行,成住坏空,善因结善果。巴菲特多年投资或收购了上百家报纸,尊重报业的传统和内容生产规律,并没像其他野蛮投资人大肆改造或粗暴干涉或植入政治立场,基本保持了良好的口碑和业绩。而且在纸媒受到互联网、社交媒体冲击的时候,他还一度成了业内担当,捍卫报纸的独特价值。
“我一生都热爱报纸,也一直会热爱下去……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从事证券业,我大概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报纸生存更艰难,亏损倒闭,估值缩水。巴菲特盯上了历史悠久、社区意识强的地方报纸。2011年12月,他花2亿美元买下家乡的《奥马哈世界先驱报》。2012年5月,1.42亿美元购入美国通用传媒63家报刊,包括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等的日报和周刊。6月,收购得克萨斯一家社区报,210万美元买入有48家地方报纸的新闻连锁机构Lee Enterprises一小部分股份。
当年业界振奋,各方都说“纸媒已死”之时,巴菲特逆潮流而动,坚信“在城市和乡镇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没有任何机构能比本地化的报纸更重要。没人会在阅读一个有关自己或者邻居的故事时中途停下来”。
他在2013年度致股东信用很长篇幅分析美国报业形势,解释自己为何大举收购报纸。“为社区提供全面、可靠信息,且有互联网策略意识的报纸在未来很长一段间将继续维持下来。”地方报似乎比全国大报好一些,收入下降速度更慢,读者黏性、忠诚度更高。据美国编辑协会统计,与别国不同,大报只是美国报业的冰山一角,全美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地方报刊占八九成,总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是大报的3倍。
“让我们感到喜悦的是,这些地方报在伯克希尔找到了永久的家园。”巴菲特提醒报社编辑们,“我们的任务是在地方重要消息报道方面夺回绝对优势地位。”
巴菲特还告诉《新闻周刊》,也许他的继承人对报纸没有强烈的热情,他大量收购,让它们成为希尔伯特资产的一部分,“我正把他框起来”。
之后他持续加码。2014年3月,14亿美元接收格雷厄姆控股旗下迈阿密的电视台WPLG;在北卡罗莱纳州收购了《新闻先驱报》等十家报纸。2015年底,收购弗吉尼亚州报纸The Free LanceStar等。
2016年5月,巴菲特对《美国新闻学评论》有点悲壮地说:“即使大家都不读报了,我们也不会卖掉任何一家报纸,我要做美国坚守到最后的那个家伙。”
但他对报纸的未来不再乐观了,他原以为自己的报业投资组合集中在地方日报和周刊,会有细分竞争优势,但“错过了对数字内容收费那班船”,网上免费丰富的内容使地方报也难逃窘境。只有讣告与高中体育新闻是当地报纸绝无仅有的独家……
新媒体融合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巴菲特也没有“破解密钥”,如何“把数字模式与印刷模式结合起来,我们仍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2016年8月,巴菲特接受Politico的采访,更加沮丧:“报纸在走下坡路。到目前绝大多数报纸向互联网的数字转型都不成功。收入也没有紧跟转型而来。”
他甚至很困惑,地方报纸继续以可怕的速率在衰退。即使美国整体经济状况改善了,报纸的发行和广告还是在下跌。在有麻烦的城市,报纸在走下坡路;在景气的城市,报纸在走下坡路;大城市报纸在走下坡路;小城市报纸也在走下坡路。
“我仍然热爱报纸,你可能正在和世界上最后一个热爱报纸的人聊天。如果有一天你再来采访我,你会看到那家伙还在用固定电话,还在读印刷版报纸。”
巴菲特2017年对CNBC说,美国只有2.5家报纸有确定的未来,其印刷版有相兼容成功的数字商业模式。但即使这两家(《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日子过得也不容易。另外半家是被亚马逊收购的《华盛顿邮报》。当年大西洋月刊评价,“一个新时期的到来,那些互联网镀金时代的主要受益人要再次对公众信息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2019股东大会,巴菲特对报业表达了悲观态度。广告下滑,多数报纸无法被挽救,能留下来的更多是《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头部玩家。报业依次走过了垄断、特许经营、充分竞争的生命周期,下一阶段就要完蛋了……
声称要做“最后一位报业大佬”的巴菲特食言了。2020年1月,伯克希尔退出旗下BH媒体集团的大部分报纸业务,1.4亿美元出售给Lee Enterprises。
他终于承认报业已经不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虽然它们“对社会的意义是巨大的”。《商业周刊》报道称,“巴菲特也救不了报纸”。
2025年底将卸任伯克希尔CEO的巴菲特,在盘点多年热爱的报业投资时,也许心头会涌上一首歌《The Glory of Love》。这首歌,他2010年访问中国,在比亚迪的经销商年会晚宴弹着尤克里里唱过,2012在《福布斯》慈善研讨会与摇滚乐队邦·乔维合唱过。这是一首上世纪30年代的怀旧金曲:“你必须付出点什么,也接受些什么,然后心碎一下也无妨,那就像是一个故事,那是爱的荣耀……”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丁伟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