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突然出现这3种“怪现象”?医生提醒:可能是肝功能急剧恶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17:5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叔叔这几天突然情绪很反常,说话老记不清、总犯困,还说身上发痒睡不好。

我爸问他要不要去医院查一下肝功能,他居然说是上火,多喝水就好。这种反应正常吗?”

提问的是一位在体检中心填表的女性,大概四十岁左右,神情有些焦急,声音压得很低。

她不像是想听个安慰答案,而是想弄清楚事情到底有多严重。

不少人对肝的变化没有直观感受。这个器官没有痛觉神经,出问题的时候不会疼,不像胃、心脏那样给出强烈的信号。

大多数时候,肝脏功能在下降,表面却什么都看不出来。直到某天身体出现几个“看起来不对劲”的变化,才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肝出事了。

但等出现这些“怪现象”的时候,肝功能往往已经不是轻微波动,而是发生了较快的恶化。

真正严重的问题不是肝在慢慢变差,而是它突然跨过一个节点,进入了失代偿阶段,很多系统同时受影响,短时间内身体多个表现都开始“错乱”。

第一个最典型但最容易忽视的表现是皮肤和眼睛的黄染变化。

很多人以为黄疸是慢慢变的,实际上在肝功能急剧恶化的时候,黄疸的出现可以非常突然。

特别是眼白变黄,是早期最先能观察到的信号。

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障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迅速升高,无法正常经胆道排出,就会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组织中。

这一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急性发作、药物性肝损伤或酒精性肝炎进展期特别常见。

有的患者短短几天内就从“没事”变成面色蜡黄,而且多伴随乏力、食欲减退、尿液变深。

一项发表于《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显示,急性黄疸出现的患者中,有高达62%的个体在过去两周内并无明显症状,仅有食欲轻度下降或体力不济。

换句话说,等黄疸出现时,肝细胞已经大面积坏死,代谢功能下降明显。这种黄不是肤色的问题,是血液内毒素水平失控的外在表现。

第二个“怪现象”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行为。

肝脏负责清除氨和其他代谢废物,当肝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氨在体内积累,会穿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

轻的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变差,有的患者会被误以为“老年痴呆提前到来”或者是“更年期情绪不稳”。

重的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谵妄。这种状态在医学上称为“肝性脑病”,是肝功能失代偿最典型的中枢神经表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肝硬化患者的神经行为进行了动态评分,结果显示在进入失代偿前1-2周,多数患者已经存在认知灵活度下降,只是自己和家属都没有察觉。

这类人白天昏沉,晚上精神,节律颠倒,讲话容易走神、重复、丢词,有些人甚至做出过平常不可能做的冲动行为。

但查血清氨浓度时已经明显升高。说明在身体外表现为“神经问题”时,其实是肝脏清除废物的能力崩溃了。

第三种变化是皮肤瘙痒伴随抓痕且用药无效。

这种瘙痒不同于过敏或湿疹引起的局部红疹,它通常表现为全身性、没有明确位置的反复瘙痒。

患者可能抓破了皮肤也没有疹子,尤其集中在夜间加重。这背后是胆汁酸在血液中浓度升高后,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

肝功能恶化时,胆汁排出受阻,胆汁酸回流到血液,刺激皮肤感受器引起瘙痒。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曾在一项针对慢性肝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瘙痒强度有直接线性关系。

在血清胆汁酸浓度高于正常上限2倍的患者中,超过80%报告中至重度瘙痒感,且多集中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至凌晨之间。

更重要的是,这类瘙痒对常规抗组胺药无效,用常见皮肤药膏几乎没有改善。这种“治不住”的痒,是肝脏代谢能力下降的信号,不是皮肤病。

除了这三种典型异常,还有一些更细微的身体信号也值得警惕,比如指甲突然变薄变脆、手掌出现红斑、舌苔变厚发黄、腿脚容易浮肿。

这些都不是偶发的变化,而是肝功能系统性失衡在外部的反应。

肝脏不仅参与代谢,还调节激素、合成蛋白、维持水钠平衡。一旦多个功能受损,身体的边缘系统最先反应。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肝功能下降只有长期喝酒、病毒感染的人才会出现,其实不然。

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自体免疫性肝病、代谢综合征相关性肝损害,这些都可以在无明显外因下导致肝功能急性恶化。

尤其是一些常见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某些中成药、保健品中的未知提取物,在长期服用后会造成隐性肝损,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发作。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过一份报告,在药物性肝损伤中,使用非处方中草药类产品的占比超过25%,其中多数为“保肝”“清热”“养生”类产品。

问题不在于药本身毒性多大,而在于长期使用后肝脏是否能耐受它的代谢负担。一些人肝酶长期接近上限,最终跨过去只是一顿饭的差距。

王庆梅.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肝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5-02-28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