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追谍战剧《潜伏》,余则成大结局时去了台湾,听说后面的结局十分惨烈,但是具体如何并不知晓。现在看央视新剧《沉默的荣耀》,才了解了那段历史。
当年追谍战剧《潜伏》,余则成大结局时去了台湾,听说后面的结局十分惨烈,但是具体如何并不知晓。现在看央视新剧《沉默的荣耀》,才了解了那段历史。
新剧十分特别,因为罕见地,从主角到配角全用历史真实姓名,剧中几乎没有虚构人物,细节更是力求贴合史实。
吴石的刻画,让不少的观众流泪满面。这位“为民族复兴铺路”的真英雄,最终倒在了黎明前夜。可是,剧中一个细节却让很多人好奇:
蒋介石当初以“随行照料”为由,强行让吴石携妻儿赴台当人质,为何吴石牺牲后,他的妻儿能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台湾安然存活,甚至在90年代,还能带着将军骨灰回到大陆?
真实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位国民党高官的暗中帮助和照顾,这个人就是当时国民党的“二号人物”——陈诚。
剧中只隐晦提过吴石与陈诚“有旧交”,但是历史里这段交情,远比剧情更加厚重,甚至藏着“一命换一命”的渊源。
吴石和陈诚二人的交集,要从保定军校时期说起。吴石是保定三期的学生,入校时已是有多年军旅经验的“老大哥”,不仅军事理论扎实,其战术方案甚至被教官印发为范本,供学生参考。
而陈诚是保定八期,论辈分,吴石是妥妥的“学长”;论学识,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所以陈诚对这位学长“多有崇拜、敬仰之意”。真正让他们成为生死之交的,是烽火连天的战场。
1926年北伐时期的南昌战役,战况惨烈,陈诚所在部队被敌人围困,弹尽粮绝。当时还是团长的他突染伤寒,高烧昏迷,命悬一线之际,是吴石带着两名警卫冒死穿越火线,把他背出了阵地。
为了防止敌人夜袭,吴石整夜持枪守陈诚的床前,眼都不敢合。事后军医说:“再晚两小时,陈团长必死无疑!”
这份救命之恩,陈诚记了一辈子。晚年时,他经常对着北伐纪念章呆坐,副官回忆:“总长这是在怀念吴学长”。
吴石出事之后,让陈诚最终下定决心保下其家人的,除了私交以外,还有当时国民党暗流涌动的军心。
吴石在国民党军内的声望非比寻常,他参加革命的时间早,是军中元老,并且还是一位国民党军内公认的“军事奇才”。
30年代留学日本陆军大学,因为成绩卓绝,被同学送了一个外号——“十二能人”,意指他,文武全才:能写诗,会画画,精于骑射,还通晓英、德、日三门外语。
同时,吴石编写的军事教材《战术纲要》、《国防论辑》,长期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流传,很多人都曾从中汲取养分。
蒋介石曾经非常赏识吴石,武汉会战期间,基本上每周都见他一次,详细听取和咨询他对局势的看法。另外,1939年广西昆仑关战役时,吴石还立下了抗日军功。
所以到台湾前,吴石已是参谋次长,中将军衔。这样一位“军中大佬”突然被定为“共谍”,还在判处极刑,引发不少人私下议论。
一审时,三位法官蒋鼎文、韩德勤与刘咏尧,提出当念及抗日功劳,对吴石“重判但不处死”的提议。就因为说了情,这三位直接被蒋介石革了职,永不启用。
蒋介石处死吴石,是为了震慑地下党,可若是连家属都赶尽杀绝,搞“连坐”那套,就难免让军中人心寒。
毕竟连吴石这样的功劳,都不能保全其家属,谁还敢再为国民党卖命呢?而陈诚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保护了吴石的妻儿。
当时吴石牺牲之后,他的妻子王碧奎被判了九年监禁。陈诚在审阅案宗时,提出要“体恤荆门遗孀”。以王碧奎“无明确罪证”为由,一步步将其刑期缩减。
最后,陈诚向军法处暗中施压,将王碧奎的刑期定格在了七个月。那时,吴石的子女无依无靠流落街头,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7岁的儿子吴健成一度沦为乞丐。
陈诚不忍心友人的后代落魄街头,于是用化名“陈明德”送吴石的儿子出国留学。吴健成说:“母亲出狱之后,总有人悄悄送来生活用品,后来才知是陈诚。”
有了陈诚这层庇护,王碧奎带着儿女在台湾才算站稳了脚跟。可陈诚的帮助也仅限于此,他没法公开为吴家正名,更没法送他们回大陆。
毕竟蒋介石的眼线无处不在,如果这一切做得太明显了,那么不仅保不住吴家,连他自己都可能引火烧身。
后来,王碧奎带着孩子低调生活。吴石的女儿吴学成为了让弟弟读书,辍学嫁人,孩子们上学时甚至不敢提自己的父亲是吴石。
陈诚的副官曾经回忆,“总长有一段时间,经常说‘有些痛不能示人’,后来才知道,他指的就是吴石一案”。在得知吴石牺牲后,陈诚在日记里写下了八个字:“念及旧谊,不禁欷歔”。
1993年,王碧奎在异国离世。第二年,吴石的子女从台湾和美国捧回父母骨灰,在两岸默契的配合下合葬于北京福田公墓。牺牲43年后,这位“功垂于秋”的英雄,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
《沉默的荣耀》这部剧里,没详细拍陈诚救吴家的这段,但是历史记住了这复杂的人性微光:他没能救下老友,却在余生中默默守护着对方的血脉。
来源:执笔读春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