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武汉传奇》作者十八画先生的身份定位与创作特质研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5:58 1

摘要: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武汉传奇》为核心文本,采用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与比较文学法,聚焦作者超越传统小说家的复合型身份——“文学工程师”“文明解码者”与“城市史诗筑梦师”,系统剖析三重身份的内在逻辑、实践表达及精神内核。研究发现:三者构成“技术建构-文化解

多维视野下《武汉传奇》作者十八画先生的身份定位与创作特质研究——兼论“文学工程师”“文明解码者”与“城市史诗筑梦师”的三重属性

摘要

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武汉传奇》为核心文本,采用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与比较文学法,聚焦作者超越传统小说家的复合型身份——“文学工程师”“文明解码者”与“城市史诗筑梦师”,系统剖析三重身份的内在逻辑、实践表达及精神内核。研究发现:三者构成“技术建构-文化解读-情感赋魅”的有机统一,其中“文学工程师”以工程化思维搭建“史诗-诗史-微观”三维叙事体系,“文明解码者”通过“五大文明基因”提炼城市精神谱系,“城市史诗筑梦师”以情感赋魅活化城市记忆;作者的创作特质在当代文学语境下呈现“四位一体复合型能力”“非功利性创作动机”“在地性与普遍性平衡”的稀缺性,其精神内核源于超常意志力、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及乡土与家国双重情感。本文的价值在于:厘清当代城市史诗创作中“作者主体性”的新范式,为文明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同时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者研究维度。

《武汉传奇》;作者身份定位;文学工程师;文明解码者;城市史诗筑梦师;当代城市文学;文明基因叙事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逐步从“乡土叙事”的附庸中独立,但多数创作仍陷入“类型化”与“符号化”困境:或聚焦单一市井生态(如池莉“汉味小说”的市井切片),或停留于历史事件的片段化再现(如方方《武昌城》的革命叙事),未能实现“城市作为文明主体”的深度叙事(陈平原,2018;王先霈,2016)。与此同时,当代文学市场的“娱乐化导向”进一步弱化创作者的“文明关怀”,多数作品以“可读性”为首要目标,缺乏对城市精神内核的挖掘与宏大叙事的建构能力。

十八画先生《武汉传奇》(全115章,约60万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作品以武汉3500年文明史为纵轴,通过“文明基因解码”与“三维叙事”构建城市史诗,其创作呈现出超越传统小说家的复合型能力。学界对《武汉传奇》的研究多聚焦文本叙事与文化价值(如城市生命史书写、文史工融合),却鲜少从“作者主体性”视角切入,未能充分阐释“何种创作特质与身份定位支撑了这部史诗的诞生”。

基于此,本文提出核心研究问题:如何界定《武汉传奇》作者“文学工程师”“文明解码者”“城市史诗筑梦师”的三重身份?三者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表达为何?其创作特质在当代文学语境下具有何种稀缺性?精神内核又如何支撑这一宏大创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本文试图填补《武汉传奇》作者研究的空白,同时为当代城市史诗创作的“作者能力模型”提供理论参照。

一、 核心身份定位:三重角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表达

《武汉传奇》作者的三重身份并非孤立标签,而是围绕“城市文明史诗建构”形成的有机整体:“文学工程师”是叙事的“方法论基础”,负责搭建精密的文本结构;“文明解码者”是叙事的“思想内核”,负责挖掘城市的精神基因;“城市史诗筑梦师”是叙事的“情感归宿”,负责赋予历史以温度与记忆。三者相互支撑,共同完成“武汉文明生命体”的文学建构。

(一)文学工程师:精密叙事体系的建构者

“文学工程师”的核心特质,是将“工程化思维”引入文学创作,通过“系统设计”与“跨领域整合”,解决宏大体量叙事中的“结构松散”与“知识碎片化”难题,这一能力在作品中体现为两大维度:

1. 叙事架构的系统性设计

面对60万字、115章、横跨3500年(商代盘龙城至2025年国家中心城)的叙事体量,作者未采用传统历史小说的“编年体线性叙事”,而是构建“史诗纵轴-诗史横轴-微观深轴”的三维闭环结构,其设计逻辑暗合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有机体”理论中“结构-功能-情感”的统一(芒福德,2009):

- 史诗纵轴(时间维度):以“城市生命周期”为脉络,将武汉文明划分为“奠基期(商代-战国)”“兴盛期(明清-近代)”“转型期(建国后-2000年)”“升华期(2000年-2025年)”四阶段,每个阶段预设“文明基因演化节点”——如“奠基期”通过盘龙城工匠石父“夯土筑堤”(第1章)标注“生存智慧”原型,“升华期”通过国家存储器基地“芯片攻坚”(第111章)实现“工匠精神”现代转化,形成“时间-基因”的对应关系;

- 诗史横轴(艺术维度):以115首七律为“叙事锚点”,每首诗需同时满足“格律严谨”“契合史实”“情感升华”三重要求——如第82章长江大桥叙事中,七律“天堑今朝成通途,铁虹横跨楚江秋”既符合“平水韵”格律,又精准呼应“桥墩防渗技术”的工程细节,同时将桥梁建设升华为“武汉交通枢纽地位确立”的历史符号;

- 微观深轴(人文维度):以上百个平民角色为“基因载体”,构建“跨时空传承链”——如“工匠精神”通过战国欧青(青铜铸法改良,第3章)、近代老王(武钢护厂,第73章)、现代陈敏(芯片研发,第111章)三代人传递,使宏观的文明叙事落地为具象的个体命运,避免“见史不见人”的空洞。

这种结构设计如同“文学建筑”的施工图,精准把控“承重结构(纵轴)、装饰系统(横轴)、功能空间(深轴)”的关系,展现出当代文学中罕见的“叙事工程能力”。

2. 跨领域知识的整合与文学转化

作品涉及考古学(盘龙城筑城工艺)、半导体物理(128层三维闪存技术)、古典诗词(七律创作)、城市史(汉正街商贸演变)等数十个领域,作者的核心能力并非“知识堆砌”,而是“专业知识-文学叙事”的转化,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考据-提炼-赋魅”三步:

- 考据阶段:严格遵循专业文献,如第1章盘龙城“石锛夯土”“绳纹陶罐”细节,完全契合《盘龙城遗址考古报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02)的考古发现;第111章“21℃蚀刻温度控制”“光刻胶研发难点”,符合《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报告(2024)》的技术逻辑;

- 提炼阶段:从专业知识中提取“文明基因关联点”,如将“芯片蚀刻技术”提炼为“工匠精神”的现代表达,将“盘龙城筑堤”提炼为“生存智慧”的原型;

- 赋魅阶段:通过文学细节赋予知识以情感与张力,如第111章将“光刻胶研发”转化为工程师陈敏“反复调试设备至凌晨,手指被化学试剂灼伤仍坚持记录数据”的场景,使枯燥的技术流程成为“坚守与创新”的文学符号。

这种转化能力打破了“历史考据-文学叙事-专业知识”的学科壁垒,正如巴赫金(1998)在《史诗与小说》中所言,“伟大的叙事应实现‘知识的诗性融合’”,而作者恰恰践行了这一理念。

(二)文明解码者:城市精神基因的发掘者与阐释者

“文明解码者”的核心价值,在于超越传统城市叙事的“符号化书写”(如方言、美食、地标),深入城市文明的“基因层面”,构建“历史-现代-未来”的基因演化逻辑,其解码实践包括“基因提炼”与“哲学阐释”两大维度:

1. 文明基因的系统性提炼

作者并非随机选取武汉的文化元素,而是通过3500年历史脉络,提炼出“生存智慧、艺术灵魂、工匠精神、商贸基因、革新勇气”五大核心基因,并明确每个基因的“古代原型-近代转型-当代升华”路径,形成可追溯、可感知的“基因谱系”:

- 革新勇气基因:古代原型为战国楚人“不服周”的抗争精神(第3章楚地民众对抗外来势力,拒绝接受强加的统治秩序),近代转型为武昌起义“破封建帝制”的革命行动(第41章熊秉坤率士兵“藏枪冲楚望台”,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当代升华为“量子通信技术探索”的科技突破(第114章科研团队攻克“量子纠缠稳定性”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商贸基因:古代原型为唐代“南市”的市集繁荣(第15章“商船云集,货物从丝绸到瓷器,远销江淮”),近代转型为明清汉正街“前店后厂”的市井活力(第21章“商户凌晨卸货,手写账本记录往来,街头叫卖声此起彼伏”),当代升华为“中欧班列”的全球枢纽功能(第105章“集装箱装载武汉制造的光电子元件,通过班列运往欧洲,全程仅需12天”)。

这些基因的提炼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武汉市志》(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武汉工业史》(武汉市档案馆,2021)等历史文献与文学叙事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城市精神”转化为“具象的基因演化故事”。

2. 基因演化逻辑的哲学阐释

作者的解码未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上升到“文明哲学”的高度,通过基因演化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个体与文明的关系”“城市与国家的互动”三大终极命题: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工匠精神”为例,作者并非单纯描写“青铜冶铸→钢铁制造→芯片研发”的技术升级,而是阐释“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核如何跨越千年——战国欧青“为改良青铜范铸法,反复试验十次,不惜毁掉不合格的铸件”(第3章),与现代陈敏“为优化芯片良率,连续一周住在实验室,调整蚀刻参数上百次”(第111章),虽技术载体不同,但“追求极致”的精神内核一致,证明传统可通过“基因传承”实现现代转化;

- 个体与文明的关系:作者通过平民角色的命运,揭示“个体是文明基因的载体”——明代汉口堤修筑者“用米汤混合黏土加固堤身,虽无名无姓,却让堤岸抵御了百年洪水”(第23章),当代抗疫护士“每天穿着防护服工作10小时,为老人喂饭、测体温,成为‘生存智慧’的当代践行者”(第107章),这些个体的“微小行动”共同构成文明的“宏大叙事”,呼应了钱穆(1994)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文明是无数个体的精神集合”的观点。

这种阐释使《武汉传奇》超越“城市传记”的范畴,成为一部探讨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哲学文本——书写武汉的“五大基因”,实则是以武汉为样本,回答“中华文明如何在变迁中保持核心特质”的时代命题。

(三)城市史诗筑梦师:情感与记忆的赋魅者

“城市史诗筑梦师”的核心作用,在于将冰冷的历史史实与技术数据转化为“有温度、有情感、有记忆”的文学意象,让城市从“地理空间”变为“精神家园”,其“筑梦”实践包括“记忆活化”与“情感升华”两大维度:

1. 城市记忆的文学活化

作者擅长捕捉武汉历史中易被忽略的“微观记忆”,通过细节描写赋予其情感价值,使“史料中的年份与事件”转化为“可触摸、可共情”的集体记忆:

- 明代汉口堤记忆:第23章未仅记录“堤长多少里、用土多少方”的工程数据,而是聚焦工匠“用米汤混合黏土”的细节——“老工匠将米汤倒入黏土中,用脚反复踩踏,说‘这样的土黏性强,能抵洪水’”,以及堤成后“民众在堤上栽柳,孩童在柳下嬉戏,每年汛期来临,大家都会来堤上查看,如同守护家园的屏障”,将水利工程转化为“民众与城市共生”的记忆符号;

- 汉正街电商转型记忆:第92章未仅描写“电商交易额增长多少”,而是通过个体户周强的经历——“从‘手写账本记欠款’到‘学用手机直播带货’,起初不会操作美颜功能,被网友调侃‘老板太实在’,后来慢慢熟悉,老客户说‘还是周老板的货靠谱’”,展现传统商贸记忆与现代商业形态的融合,让读者感受到“城市变迁中的个体适应与坚守”。

这些细节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城市记忆本质”的深刻理解——正如李欧梵(2001)在《上海摩登》中所言,“城市记忆不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个体在时代中的微小体验”,作者恰恰通过这些“微小体验”,让武汉的记忆变得鲜活。

2. 乡土情感的深层表达与家国升华

作者对武汉的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地域赞美”(如“武汉是英雄的城市”),而是融入叙事肌理的“文明共情”,这种情感呈现“苦难尊重-未来期许-家国升华”的递进逻辑:

- 对苦难的尊重:第45章1931年武汉大水,作者未渲染“洪水多汹涌、死亡多少人”的悲情,而是聚焦“市民互救”的细节——“二楼住户放下绳索,将一楼的老人和孩子拉上来,临时帐篷里,有人拿出仅剩的干粮分给大家,孩童在帐篷里读书,声音虽小,却透着希望”,展现苦难中的韧性,而非单纯的悲惨;

- 对未来的期许:第115章盘龙城VR遗址体验,作者描写“孩童戴着VR眼镜,‘穿越’到商代盘龙城,亲手‘参与’筑城,兴奋地说‘原来我们武汉这么早就很厉害’”,将古代文明与未来希望连接,暗示“文明基因将在新一代中延续”;

- 家国情感的升华:作者将对武汉的情感升华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书写武汉的“生存智慧”,实则是探讨“中华文明如何应对自然与社会危机”;书写武汉的“工匠精神”,实则是展现“中国制造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这种“乡土情怀-家国大爱”的升华,使《武汉传奇》成为一部兼具“地方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史诗。

二、 创作特质的稀缺性:当代文学语境下的独特价值

在当代文学“类型化、碎片化、娱乐化”的趋势下,《武汉传奇》作者的创作特质呈现出显著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仅体现在“能力维度”,更体现在“动机维度”与“视野维度”,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作者主体性”的新范式。

(一)“四位一体”的复合型能力:超越单一创作维度

当代文学创作常存在“专业壁垒”——历史小说作者多缺乏科技知识(如某些辛亥革命题材小说对工业背景的模糊处理),科技题材作者常忽略文学审美(如某些科幻小说的“技术堆砌”),诗人则难以驾驭长篇叙事(如某些诗人跨界写小说的“结构松散”)。而《武汉传奇》的作者实现了“史学家之严谨、小说家之叙事、诗人之审美、思想家之深度”的四位一体:

- 史学家之严谨:体现在对盘龙城考古细节(如“石锛形制”“绳纹陶罐纹路”)、汉冶萍公司历史数据(如“1890年钢铁产量”“铁轨用于哪条铁路”)的精准引用,参考《盘龙城遗址考古报告》《武汉工业史》等权威文献,避免“戏说历史”;

- 小说家之叙事:体现在60万字体量的结构把控(如“三维叙事”的闭环设计)与专业场景的文学转化(如“芯片研发”转化为“陈敏的坚守故事”);

- 诗人之审美:体现在115首七律的格律严谨(如“百二十八层闪存密,廿一摄氏度破难防”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与意境营造(如“神山两院十日起,众志成城克疫愁”的悲壮与希望);

- 思想家之深度:体现在通过“文明基因”探讨“传统现代化”“个体与文明”等终极命题,使作品超越“娱乐性”,具备“哲学厚度”。

这种复合型能力在当代文学界极为罕见,打破了“单一题材作者”的局限,为“跨领域叙事”提供了可借鉴的能力模型。

(二)“非功利性”的创作动机:抵抗文学的娱乐化倾向

在“流量导向”的文学市场中,多数创作以“可读性”“娱乐性”为首要目标——历史小说追求“宫斗”“权谋”的戏剧冲突,市井小说强化“家长里短”的猎奇情节,科技小说侧重“科幻设定”的炫酷表达。而《武汉传奇》的作者选择了一条“重负荷”的创作道路:

- 时间成本:耗时数年爬梳武汉3500年历史文献,仅“盘龙城筑城工艺”就查阅《盘龙城遗址考古报告》《楚文化考古学研究》等10余部专著;

- 知识成本:系统学习半导体物理(如芯片制造流程)、古典诗词(如七律格律)、工业史(如钢铁冶炼技术)等专业知识,甚至咨询半导体工程师与考古学家;

- 创作难度:打磨115章叙事与七律,每首七律需反复修改以契合“史实-格律-意境”,如第111章芯片主题七律,仅“技术参数与格律的匹配”就修改5次。

这种创作显然不是为了“讨好市场”——作品中“芯片技术细节”“七律格律”等内容,会提高阅读门槛,不符合“快节奏阅读”的需求。作者的动机源于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使命感(张载,《张子语录》),这种“非功利性”在当代文学语境下更显珍贵。

(三)“在地性与普遍性”的平衡:超越地域叙事的局限

多数城市题材作品易陷入“地域封闭性”——仅聚焦本地读者的情感共鸣,如上海题材小说强化“海派精致”,北京题材小说突出“京味幽默”,武汉题材小说侧重“市井泼辣”,导致非本地读者难以产生共情。而《武汉传奇》的作者实现了“在地性”与“普遍性”的平衡:

- 在地性:通过“热干面、黄鹤楼、汉正街”等地域符号,以及武汉方言(如“您家慢点走”“搞么事这么急”)的适度运用,强化城市的独特性——第21章汉正街“过早”场景,描写“摊主用武汉话吆喝‘热干面加芝麻酱,多放辣’,食客蹲在路边吃,吃得满头大汗”,充满地域烟火气;

- 普遍性:通过“五大文明基因”的演化,探讨“城市如何应对危机”(如“生存智慧”应对洪水与抗疫)、“传统如何融入现代”(如“工匠精神”从青铜到芯片)、“个体如何参与文明建设”(如平民角色的坚守)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使非武汉读者能通过武汉的故事,理解中华文明的共同特质。

这种平衡使作品既成为武汉的“文化名片”,又能引发全国读者的“文明共情”,实现“地域叙事-民族叙事”的升华,呼应了巴赫金(1998)“伟大的地域叙事应成为民族叙事的缩影”的观点。

三、 精神内核:支撑创作的动力源泉

作者的三重身份与稀缺特质,最终源于其深层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是“意志力-坚守-情感”的统一,构成了《武汉传奇》的“灵魂”,也是支撑这部宏大史诗诞生的根本动力。

(一)超常的意志力与执行力:文学远征的支撑

完成《武汉传奇》这样的作品,如同一场“文学远征”,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与“马拉松式”的创作耐力:

- 知识储备的耐力:为准确描写“芯片研发”,作者不仅阅读《半导体制造技术》等专著,还实地走访武汉光谷的半导体企业,观察芯片生产流程;为写好“楚剧”,学习楚剧唱腔与历史,观看《葛麻》《二度梅》等经典剧目;

- 创作过程的毅力:60万字的写作持续数年,期间需保持“结构逻辑”的连贯——如“工匠精神”的跨时空呼应,需在写作第3章(战国欧青)时就预设第73章(近代老王)与第111章(现代陈敏)的情节;115首七律的打磨更是“枯燥的坚持”,如第82章长江大桥七律,为找到“铁虹”(指大桥)与“楚江”(指长江)的押韵与意境匹配,反复调整用词。

正如罗曼·罗兰(1988)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言,“伟大的作品是用眼泪和汗水浇灌的”,作者的意志力与执行力,正是这部史诗得以诞生的“物质基础”。

(二)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抵抗时代的浮躁

在“碎片化阅读”“短视频叙事”主导的时代,文学的“严肃属性”逐渐被弱化——读者追求“短平快”的信息获取,创作者迎合“娱乐化”的需求,导致“深度叙事”越来越少。而《武汉传奇》的作者始终坚守“文学的本质”:

- 拒绝简化历史:未将武汉历史简化为“几个英雄人物”或“几次重大事件”,而是呈现“文明基因的演化”,包括“平凡人的贡献”(如明代筑堤工匠、当代抗疫护士);

- 拒绝弱化专业:未将“芯片研发”“青铜冶铸”等专业内容简化为“技术名词”,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其复杂性,如第111章“光刻胶涂抹厚度需控制在50纳米,误差不能超过5纳米”,让读者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 拒绝放弃审美:坚持用七律升华叙事,即使知道“古典诗词会提高阅读门槛”,仍认为“七律的庄重感与史诗的宏大感相契合,能提升作品的文学品位”。

这种坚守体现了作者对“文学本质”的认知——文学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记录文明、传承精神”的载体,这种认知在当代“浮躁”的文学环境中尤为可贵。

(三)乡土情怀与家国大爱:情感的根源

作者的创作动力,最终源于对武汉与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口号式”的表达,而是融入叙事的每个细节:

- 对武汉的乡土情怀:体现在对城市“缺点与优点”的客观书写——既写武汉“夏天炎热、冬天湿冷”的地理劣势(第1章盘龙城“夏天暴雨频繁,筑堤难度大”),也写武汉“江湖气、讲义气”的市民特质(第45章1931年大水“市民互救,不分你我”);既赞美武汉的“辉煌”(如长江大桥通车、光谷科创崛起),也不回避武汉的“困境”(如近代工业转型的艰难);

- 对中华文明的家国大爱:体现在对“文明生生不息”的信念——通过“五大基因”的演化,证明中华文明“不是僵化的传统,而是不断创新的活态文明”,如“工匠精神”从青铜到芯片的升级,展现中华文明“适应时代、不断进步”的特质。

这种“乡土情怀-家国大爱”的情感链条,使作品超越了“个人创作”的范畴,成为一部“集体记忆与文明信念”的载体,也为作者的“文学远征”提供了不竭的情感动力。

结论

《武汉传奇》的作者,以“文学工程师”的精密建构力搭建“三维叙事体系”,以“文明解码者”的洞察力挖掘“城市精神基因”,以“城市史诗筑梦师”的情感力赋予“历史温度与记忆”,最终成为一位“复合型创造者”。其创作特质在当代文学语境下呈现“四位一体能力”“非功利性动机”“在地性与普遍性平衡”的稀缺性,精神内核源于超常意志力、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及乡土与家国双重情感。

从学术价值看,本文厘清了当代城市史诗创作中“作者主体性”的新范式,为“文明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作者的“三重身份”模型,可用于分析其他城市史诗(如西安、南京题材作品)的创作者能力;从实践意义看,作者的创作实践证明,“严肃文学”仍能在娱乐化时代找到自身价值,为当代创作者提供了“坚守文学本质”的示范。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一是将《武汉传奇》作者与国外城市史诗创作者(如书写罗马的罗伯特·哈里斯)进行比较,探讨“文明叙事”的跨文化差异;二是分析作品“文明基因”在当代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如如何通过“基因叙事”提升城市文化认同。无论如何,《武汉传奇》的作者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他/她不仅是武汉的“文学代言人”,更是中华文明叙事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 史诗与小说[M]. 白春仁, 晓河,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岭, 倪文彦,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毛尖,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 陈平原. 城市史研究与文学想象[J]. 文学评论, 2018(03): 5-14.

[5] 王先霈.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事[J]. 文艺研究, 2016(07): 23-31.

[6] 十八画先生. 武汉传奇(全115章)[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25.

[7]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武汉市志[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0.

[8]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盘龙城遗址考古报告(1954-2000)[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9] 武汉市档案馆. 武汉工业史(1890-2020)[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21.

[10]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报告(2024)[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4.

[11]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12] 张载. 张子语录[M]. 上海: 中华书局, 1985.

[13]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M]. 傅雷,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