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标定位上,计划提出,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材料与装备研制和产业链集聚,旨在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
未来能源曙光已现!
2025年10月14日,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成都正式发布,描绘了中国聚变能源工程化、商业化的清晰路径。
在目标定位上,计划提出,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材料与装备研制和产业链集聚,旨在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
在空间规划上,计划提出,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集中布局三大区域。
在产业生态上,计划提出,聚焦可控核聚变材料与装备1个核心产业,包括超导材料、结构材料等上游产业,偏滤器、真空室等中游产业,运维检测、电力输送等下游产业。
......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随着全球对清洁、可持续能源的追求不断加深,可控核聚变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获得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等多家机构共同投资的约114.92亿元资金支持。 国家队的正式入场,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该科技领域的决心和实力,并有望带领全球核聚变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10月11日,安徽合肥“人造太阳”BEST装置核心底座完成安装,计划于2027年实现全球首次聚变发电演示。据了解,此次完成安装的核心底座是“人造太阳”BEST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它为后续整个装置的搭建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
10月13日,中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取得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制的国际最大尺寸、最高热负荷偏滤器原型部件通过验收。此举,不仅体现我国在核聚变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更彰显出我国科研人员的强大实力。
可控核聚变产业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商业应用前景已经可期。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世界聚变能源展望2025》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年中,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72台,较2024年增加13台,其中实验装置占比85%,聚变电厂占比15%。
另据国际聚变工业协会的报告,2030年代被全球行业普遍视为聚变商业化的关键十年,多家公司预计在2030-2035年间开始运营示范电站。
放眼全球,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36年实现全磁能运行。
着眼中国,依托早期技术积累及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正在从全球聚变领域跟跑者变为领跑者。根据我国规划,计划在2050年前后实现核聚变商业发电。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将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十大工程,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超过3000亿元。
而这场“革命”的最终受益者,将是整个人类文明!
来源:智能制造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