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获歌德奖章,她是跨文化的“架桥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3:14 1

摘要:自2019年起,李媛带领团队与全国近30所中学和大学合作,收集不同学习水平和年龄的学习者数据,构建起这个本土化、系统性、规范化的语料库。“这一过程中,学校和学院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学院的前辈教授们手把手指导建库流程,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们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回忆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伍闻博 章舒帆 祁航

日前,在德国举行的“歌德奖章”颁奖典礼上,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媛教授荣获这项德国对外文化政策领域的国家级勋章。

李媛现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系主任、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和德国学研究所所长,目前正在研究将人工智能用于德语学习。

评审团说,她的工作“促进了跨文化理解,并为在中国加强和保留德语的外语地位”作出了贡献。

歌德奖章由德国政府创办于1975年,用以表彰在科学、艺术和文化领域对促进国际交流有突出贡献者。

从语料库到“AI导师”

李媛在德语教育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是创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库。

自2019年起,李媛带领团队与全国近30所中学和大学合作,收集不同学习水平和年龄的学习者数据,构建起这个本土化、系统性、规范化的语料库。“这一过程中,学校和学院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学院的前辈教授们手把手指导建库流程,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们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回忆起来,李媛满怀感激。

这一语料库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学术伦理,并进行了体系化标注。据此,她和团队系统分析了中国德语学习者的典型偏误类型及语言能力发展规律,产出了大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为外语习得研究和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并为大语言模型训练贡献了优质的真实语料。

李媛在洪堡论坛进行公开分享

在此基础上,李媛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家吴飞教授和刘泽民研究员合作,开发了德语写作智能反馈系统Dr. Write,目前已在德语专业学生中开展测试。

“这是一个为中国德语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垂直模型,不仅专业性强,还能通过分级反馈、多轮对话的方式模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帮助同学们缓解写作焦虑,提升学习兴趣。”李媛介绍设计理念。

许多参与测试的同学反馈,使用Dr. Write后逐渐不再害怕写作文,甚至爱上德语写作。2025级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生李世炜说,“Dr. Write并未停留在简单的错误标记层面,而是采用了‘引导发现’式的教学逻辑。它鼓励同学们主动思考、尝试修改,将纠错转化为一次宝贵的元认知训练,有效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审查与问题解决能力。它不仅是一个高效的语言修改工具,更是一位能够提供个性化、启发式辅导的‘智能导师’。”

“pie”:热情、坚韧、卓越

李媛分享了她的育人理念:“我们团队的名字‘pie’意为热情(passion)、坚韧(indomitable)、卓越(excellence),同时,它也与圆周率π同音——无限不循环,藏着打破边界、探索未知的无限可能。”这也是她团队的座右铭。她要求自己和学生都要以热情投入,坚韧地面对挫折,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卓越。

她认为语言教学的目标远不止“会说会用”,更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与自主发展能力。在课堂上,李媛引入德国学术讨论文化,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营造开放对话的氛围,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成长。

“李老师常在课堂上分享前沿学术讲座与会议动态,并邀请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我们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数据驱动和AI赋能人文研究所具有的巨大潜力。”2022级德语专业本科生蒋尊龙说。

李媛在浙江大学工会直播间讲述自己的育人心声

“李老师不仅是在学术道路上引领我前进的恩师,也是对我影响深远的人生导师。”如今已成为浙大教师的2017级博士生练斐,至今仍对导师李媛的教诲感念于心,“李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尽心尽力,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选择,支持大家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她看来,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就学生。”

一名学生曾匿名留言道:“是李老师像小太阳一般的热情让我走出了低谷期,她在课内外给予我能量,让我振作起来,从畏惧德语学习到主动钻研。”

受教育部委托,她参与制订中国中学德语课程标准并于2023年起担任修订组(联合)组长,将德语引入中学教育,推动教材研发覆盖各学习阶段,为全国德语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种种育人成就,让李媛荣获浙江大学第十一届“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称号。

李媛获浙江大学第十一届“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称号

近年来,李媛还在外语教学法改进、德语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创新,她因此获得了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她主持和参与多个项目,推动浙江大学开展“德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双学士学位项目,这项文工大交叉的跨学科实践培养兼具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浙大在教育创新上的前瞻性。

搭建中德文化交流之“桥”

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大批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在课堂之内,李媛主动回应国家需求,大力培养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她主编了《理解当代中国 德语演讲教程》《讲好中国故事 跨文化演讲(中德双语)》,建设了《德语演讲 - 讲好中国故事》智慧慕课并上线学习强国,开发了《德语演讲 - 讲好中国故事》知识图谱并获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典型教研成果奖。这些培养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搭建文化交流之“桥”的使命感。

在课堂之外,李媛积极推动中德语言教育与文化的多方面交流,组织全国德语教师教学研讨会,促进德语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歌德学院主席盖舍·约斯特高度评价她,称她用德语架起中德文化桥梁,促进不同文化和社会间的相互理解。

“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沟通,作为浙大外语人,我们更需要做‘架桥者’:做中外文明的‘连心桥’,做学科跨界的‘破壁桥’,做沟通理解的‘共情桥’。”这一理念贯穿她推动中德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实践,展现了浙大在国际人文交流中的担当。“作为‘架桥者’,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去探索,去沉浸,但更重要的是要‘带回来’,将理解与共鸣融入我们的文化,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共生。”

李媛在德国领奖章

“得知获得‘歌德奖章’时非常意外,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是对国内德语学者整体工作的认可,对中国德语教育成果的肯定,也显示出浙大德语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李媛分享获奖的感受。

她向歌德学院总部捐赠书法雕塑“爱”,象征人类情感联结与文明源头,其汉语拼音“AI”与人工智能缩写巧妙呼应,寓意将人文之“爱”融入技术发展。这件作品不仅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哲思,也体现了浙大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贡献。

李媛与书法雕塑作者练亦伟在德国捐赠现场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