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1300多年的唐碑,让一座隐匿深山的“唐城”重现天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7:38 2

摘要:一座蓬莱孤岛上,保存着广西现存最大的一块宋代摩崖石刻。七百多年前,刻碑人为何选择在这座孤岛上立碑?一块距今1300多年的唐碑,让一座隐匿深山的“唐城”重现天日。这座“唐城”隐藏着什么秘密?它与壮族民歌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座蓬莱孤岛上,保存着广西现存最大的一块宋代摩崖石刻。七百多年前,刻碑人为何选择在这座孤岛上立碑?一块距今1300多年的唐碑,让一座隐匿深山的“唐城”重现天日。这座“唐城”隐藏着什么秘密?它与壮族民歌又有什么联系呢?

在遥远的岭南,聪明的壮族先民借鉴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的特点,与当地文化融合,创作出了四六联这一独特的民歌体裁,讲究押韵,错落优美。而这种民歌体裁的出现,与一块唐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就是坐落在广西上林县秘境之中的《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简称《智城碑》),同时,它也记载了一座鲜为人知的唐代城池——智城。究竟这座智城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在广西考古学界一直是个谜团。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上林县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智城碑》附近,发现了多处古城墙遗址和文化遗存。专家根据发掘结果证实,这个城址,就是智城。

智城,位于上林县清水河北岸1.5公里外的一个山间谷地,建造者巧妙利用陡峭的山体作“城墙”,仅在谷地的唯一出口、东南端的两山之间构筑城墙,使不规则的狭长谷地构成了一座封闭、坚固的城池;又在山谷向北转折的狭口处夯筑城墙,使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总体形状呈弯月形,内城面积1.15公顷,外城面积5.04公顷。

《智城碑》位于智城外城入口处25米的东面山脚的崖壁上,为澄州无虞县令韦敬一所制,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距今1300多年。全文1108字,碑文盛赞了智城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那么,这块唐碑中所描述的智城,究竟是什么城址的处所呢?

据《新唐书·李靖传》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朝廷开始在岭南划州县,广泛推行羁縻政策。此后,在广西的桂西、桂西南、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了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上林所处的澄州便是其中之一,下辖上林、无虞、止戈、贺水四县,而上林就是澄州的州治。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城碑》中,还出现了武则天时期颁行的六个新造字:日、月、星、天、地、年。《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有载,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敕令颁布了十二个新字。时隔八年后,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刻落的《智城碑》碑文中,就出现了六个新造字。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岭南地区的迅速传播呢?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在武则天造字(689年)与《智城碑》(697年)出现的时间轴之间,武则天在长寿元年(692年),曾修筑了一条相思埭运河。专家指出,相思埭水系沟通之后,客观上加快了中原的资讯传入。

交通的便利、文人的往来,对传递中央政令和信息的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朝廷对偏远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逐渐增强。

在来宾市蓬莱洲南畔离水面10余米高的崖壁上,有一块高2.33米、宽1.79米的摩崖石刻,是广西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宋代摩崖石刻。碑文共219字,镌刻字径12厘米。虽距今700多年,字迹依然清晰。

根据拓片的内容,碑文记载了南宋末年,广西经略使朱禩孙奉旨率部属,在蓬莱洲上修建象州州城以抵御元军的一段历史往事。那么,历史上的象州在哪?它与来宾又是什么关系呢?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三郡,象州境属桂林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置象州,辖阳寿、武德、武化、武仙4县,州治定为阳寿,即今象州县城;至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象州增辖来宾县。此后至宋末,象州辖阳寿、来宾、武仙3县,且移治蓬莱之前,象州州治一直设于阳寿。

然而,至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朝廷为何要弃原来的象州州城“阳寿”,在距离60多公里外的来宾县的一座蓬莱孤岛上建象州州城呢?

南宋末年,朝廷一直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君主昏聩,奸臣弄权,穷于应付北方军事的朝廷已无力南顾。面对元军,宋王朝对此只能采取消极防守。尤其在宋理宗时,奸臣贾似道爬上了宰辅高位,名日主持边务,实则外避元军、内压忠良。当时广西的守将,在贾似道的控制下多属苟安之辈。

根据史料记载,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军攻占大理、交趾后,元将兀良合台率军由交趾入广西。

当时南宋守军虽有六万,但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原设于阳寿的象州州城,因守城将士闻讯遁逃,导致阳寿城被元军蹂为平地,只得重建。

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广西经略史朱禩孙受丞相贾似道之命,选址重建象州州城。而朱禩孙及其幕僚们,既不在阳寿原地重建,也不在来宾县治(今白面村)加建,为何偏偏选上了荒凉的孤岛蓬莱洲?

专家指出,蓬莱洲是红水河上的十大险滩之一,两边的水道都非常的狭窄湍急,在上面派重兵就掐住了水路咽喉。元蒙军队擅长平原骑马作战,水战并不擅。从军事防御上来看,选择蓬莱洲这个地方是合适的。

“三月戊子经始,十月丁巳告成”,蓬莱洲的摩崖碑文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修城时间只有七个月,而且参与此事者全为戍军,共计51人,其城池之简单可想而知。可见,苟安的将佐们并不是从新州城长治久安的角度选址,只是打算凭蓬莱洲的地理优势,逃避元军骑兵偏安一隅。

这样的州城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在历史上只能是昙花一现。蓬莱洲城建成后才十三年,南宋朝廷被元军所灭。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置象州路,象州治所搬回原州城阳寿,蓬莱洲作为象州州城仅有十六年。

中国历史的更迭,在这些斑驳的石刻碑文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是岭南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是中央朝廷治理与中原文化传播的实物例证。虽跨越千百年岁月,它们所蕴含的价值,激励着后人探寻过去,传承文化,展望未来。

来源:广西卫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