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63年8月27日-公元663年8月28日,中日白江口一战,野心勃勃志在对外扩张的日本,出兵数万,1000多艘战船,挑战当时东亚霸主中国唐朝,在双方实力有着巨大差距下,日本数万大军被中国唐朝一万多兵力击败,一战损失数万兵力,白江口一战,让日本知道自己与中原
日本是一个这样矛盾的国家,日本人在外人眼中性格谦和,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但在认识的人心中,就是有着不一样性格。
日本有着忍让的一面,在忍让的内心有着野心勃勃的真实一面,他们学习能力强,善于向强者学习,他们尊重强者,鄙视弱者。
日本本土地处地震带,自然灾害频繁,造成日本人看淡生死,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不畏惧死亡。
日本历史因本土灾害频繁,一直寻找向外扩张的机会,他们懂得向强者忍让,向强者臣服。
7世纪日本向外扩张被中国唐朝击败,日本为避免受到中国唐朝攻击,以弱者姿势向唐朝臣服,并积极向唐朝派遣唐使学习。
日本通过7世纪大化改新变法,成功将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这是一场对日本历史重要的变法。
公元663年8月27日-公元663年8月28日,中日白江口一战,野心勃勃志在对外扩张的日本,出兵数万,1000多艘战船,挑战当时东亚霸主中国唐朝,在双方实力有着巨大差距下,日本数万大军被中国唐朝一万多兵力击败,一战损失数万兵力,白江口一战,让日本知道自己与中原王朝之间差距有多大,后900多年不敢再对中原王朝扩张。
日本人懂忍让,兼懂得等待成功的机会,他们为了一个成功机会,可以待一生,日本近现代德川幕府开创者,直到去世前一年,布局十几年,在一切掌握下,才灭了丰臣一族,彻底成为统治日本的天下人。
日本自古以来崇拜强者,就如同他们崇拜中国唐朝一样,日本人喜欢强者的心理,当他们遣唐使看见万国来朝大唐盛世时期的中国,他们内心无比尊敬,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直到现在他们依然崇拜大唐帝国。
日本人崇拜强者的心理,是因为他们所处海啸、灾荒的生存环境,这让他们有着遵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日本现在很多古建筑都是古代仿制大唐帝国遗留下来,可见日本人是有多么崇拜强者,日本古代很尊敬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到他们在13世纪两次战胜中国元朝。
1274年第一次元日战争,1281年第二次元日战争,日本都打退入侵的中国元朝,无论日本是否如他们所记载一样,是得到神风帮助二次打败入侵的元朝大军,但历史就是他们二次战胜横扫欧亚大陆的元帝国,二次战胜元帝国的日本,开始对他们尊敬数百年的中原王朝,怀着窥视的目光以及野心。
16世纪末,日本集结古代最强兵力,分别在1591年-1592年,1597年-1598年两度入侵朝鲜,挑战中亚霸主中国明朝,但两次均败了下来,挑战中国明朝失败的日本,不得不放下侵略中原王朝窥视野心近300年。
为什么叫忠诚?
日本人对忠诚的理解是模糊的,日本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又忠诚,又经常下克上,夺取上位者的权力,这让人对日本人对忠诚的心理无法理解。
日本人对忠诚的理解或者就是判断追随的上位者是否足够强大,是否有足够实力保护自己,若追随的上位者不够强大,或者追随的上位者实力衰弱,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另寻强者了。
日本人对待忠诚,是以追随的上位者是否能给自己活下去,15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日本战国时代,生活在日本大名土地上耕种的平民,他们经常在大名衰落之际,实施袭击,这是因为日本人心中,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大名无法保护自己就舍弃。
日本人对忠诚,上下级理解一直是模糊的,哪怕到了19世纪,明治维新重新建立忠君、上下级思想,日本人依然在20世纪1936年2月26日,爆发中下层士兵下克上的兵变,兵变虽初日本政府给镇压了下来,但这场兵变让人觉得就是在日本人心中忠诚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或许在日本人心中,自身利益才是最重要,一旦触犯自身利益,日本人就会下克上,那么是明治维新确立忠君,上下级思想,但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日本人潜在下克上思想就会触动,这也是日本人思想矛盾的存在。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