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怎么被“锁”住的?60万人干40年,中国用了这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00:32 1

摘要:面积超过33.7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片沙海不仅吞噬了绿洲,还威胁着几千万人的生计。

在中国最西部,有一片寸草不生的地带,被称作“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

面积超过33.7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片沙海不仅吞噬了绿洲,还威胁着几千万人的生计。

但从去年冬天起,这片沙漠再也“流”不动了,中国成功给塔克拉玛干“锁了边”。

一圈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把整个沙漠紧紧“围了起来”。你没看错是“围”,不是“绕”。

面对流动的沙丘,中国人不仅没有退,而是主动进攻,打了一场耗时40年、动员60多万人次的生态阻击战。

而当锁边工程宣告合龙,不只是一个北纬线上的里程碑,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在与自然搏斗中的一次反攻得手。

“流动”的沙漠与“死水”不同,它有“生命”。

过去千年里塔克拉玛干整体呈向南移动的趋势,平均每年推进100多米,已向南逼近了150公里。

那意味着吞噬的不只是土地,更是村庄、耕地、河流、绿洲和生计。正因如此,中国才提出“先锁边,再治沙”的方针。

锁边的核心不是隔离沙漠,而是以生态手段牢牢“绑”住沙漠边缘,阻止其继续吞噬周边地带,这是治沙的第一个逻辑起点。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一场绿化马拉松,那么锁边就是决胜的“百米冲刺”。

它不仅关乎塔克拉玛干,更关乎我国整个西北生态安全。

别看新闻里播得热闹,锁边工程最难啃的是最后285公里的缺口。它们全部集中在南边,也就是经济最薄弱、水源最匮乏的和田地区,特别是于田县。

这个县面积有4.032万平方公里,沙漠和戈壁就占了63.2%,仅少数地段有持续的河流,也就是说是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治沙。

这里每年降水量只有47.7毫米,蒸发达2432.1毫米。基本上地上水靠天不成,只能靠抽地下水,于是人们必须“以水定地”。

在治沙工程开始前,科研人员跑断了腿,连续两个月实地调研。

根据风口分布、水源状况、生态承载力,他们才划定了哪些地方可以生物治沙,哪些地方得靠草方格与高立式沙障。

在76公里的锁边主战场上,他们一步一步把梯田修进沙漠,再用沉沙池让沙丘“主动”帮忙供水,一边打井抽水一边精准滴灌。

一切靠的是地形、靠的是自然压力、靠的是治沙人自己动脑子琢磨出来的办法。不浪费一滴水,不放过一片沙。

什么叫黑科技?滴灌?不是新鲜招,但是把滴灌带紧贴树苗根口布设、保证水滴不跑偏,这就是治沙人们的“技术细节”。

草方格?几十年前就有。

但只有中国人扎得下去,几十年如一日地“方格造林”,才能真正在几千公里的沙漠边界筑起牢不可破的绿色屏障。

至于“光伏治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来之光。光伏板既是能源,也是生态工具。

白天遮阳降温,减少风速和水分蒸发;夜间放热凝水,创造地表湿度;板下还能种牧草、红柳甚至经济作物。

沙子不光被锁住,更被“吃掉”,变成了生产要素,我们在沙海里创了一条能源+农业+生态三合一的绿色经济链。

而且已经在宁夏腾格里沙漠、甘肃民勤、内蒙古毛乌素等地复制验证,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模板。

曾经想在沙地上干点事,手续多、资金难、不确定性大,很多有心治沙的农民只能望沙兴叹。

现在不一样,随着2024年新疆出台的治沙“九条”政策,明确给出谁种沙,谁拥有土地使用权,最长享有70年使用权。

植树后经检查成活率达标,可以办理不动产权证;拿着土地权证,可以抵押贷款、申请补贴;优先本地农牧民参与,推动合作社规模化承包。

举个例子,艾则孜·买提肉孜,一位普通村民,在参与锁边工程中拿下了承包权,现在是合作社理事长,每年收益高达十几万元,还带着村里几十号人共同致富。

更妙的是他在梭梭林下接种大芸(肉苁蓉),经济价值极高,既能加固生态,也能稳住钱包,是真正的产业治沙。

政府提供资金、补贴、市场服务,农民负责干,企业搞规模,科研团体出主意。

从上到下形成合力,让曾经“不可能”的沙地养人、养产业,今天变成了现实。

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锁边后,联合国网站罕见地发布了表扬声明,“中国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方案。”

坦白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西方国家年年开气候大会,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极少敢搞几十年、几代人接力的生态工程,更不会把沙地交给普通人共治共享。

中国治沙的意义在于行动者本身,政府是主心骨,科研团队是大脑,基层职工是肌体,人民群众则是真正的根须。

生态红线划得清,用水标准明得白,林草管理科学化,土地确权入法,金融支持随上。

每一场锁边工程,都是一次制度与人民之间的高效协同,这才是我们干成“人类奇迹”的根本理由。

有人说中国人是“爱折腾”的民族,我们谁家祖先不是在风沙中迁徙生存,又凭双手建起田园城镇?

从郑国渠、都江堰,到今天天山脚下的绿屏障,本质上是一件事:改变宿命。

“人定胜天”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哲学。今天沙漠围不上城市,明天就要让城镇走进沙漠。

塔克拉玛干已经不是“死亡之海”,而是一块等待开垦的未来地。

在那片沉静浩瀚的沙丘之下,将生长出新能源产业、野生药材基地、沙漠旅游经济带……一条真正的沙漠经济走廊。

孩子们也许再也不懂什么是“压在窗台的沙尘”,但他们会在草原与太阳能板之间奔跑,种下自己的第一棵胡杨。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绿色奇迹,这也是中国的治沙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