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上海街头的大屏上,忽然“闪现”古老的长安城——屏幕里,身着汉服的演员凝神瞬间,灯火通明的西域市集,将千年丝路与现代都市的繁忙景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这样轻盈方式融入市民生活的,正是即将来沪演出的音乐剧《丝路之声》。该剧将于11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北外滩友
最近上海街头的大屏上,忽然“闪现”古老的长安城——屏幕里,身着汉服的演员凝神瞬间,灯火通明的西域市集,将千年丝路与现代都市的繁忙景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这样轻盈方式融入市民生活的,正是即将来沪演出的音乐剧《丝路之声》。该剧将于11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开启巡演。
《丝路之声》的故事引人入胜。一位在西方长大的华裔少年乔伊,意外穿越回到2000年前的汉代长安。他亲身见证了当时塔楼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沿着丝路感受了驼队商栈的多元风情,最终完成了从文化陌生到身份认同的寻根之旅。这样的设定,让丝路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观众不再是旁观历史,而是随着主角的脚步,走进那段辉煌岁月中。
舞台上,裸眼3D和全息投影技术创造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当漫天星辰悬挂在头顶、广袤草原迎面而来时,观众仿佛能嗅到大漠的风沙。巨大的浑仪装置和手工木偶的融入,则在科技感中注入了东方的温度,将汉代市井的烟火气细腻还原。
为了让丝路故事能被全球观众理解,剧目采用了中国内核加国际班底的模式,由曾联合制作《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的董方思担纲制作,并由屡获大奖的歌博瑞执导,中西融合的16首金曲由金培达和梁芒联手创作。
选择上海,并非偶然。在主创看来,上海被誉为“中国音乐剧市场的风向标”,其成熟的剧场生态、国际化的观众审美,与《丝路之声》的艺术定位高度契合。可以说,在正式走向国际市场前,上海是其进行的一次标志性的压力测试和出海预演。
上海这座城市聚集了大量海归、外籍人士和跨文化家庭,许多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丝路之声》中,主人公乔伊在古今中西之间的迷茫、探索与领悟,恰恰触及了这种普世的情感,很容易引发上海观众的深度共鸣。同时,上海“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精神,与《丝路之声》将百老汇形式与丝路文化内核相融合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对于上海观众而言,欣赏这部剧,更像是一种对熟悉的文化融合逻辑的会心认可。
《丝路之声》的雄心,远不止于国内巡演。早在今年5月,制作方就与百老汇倪德伦公司签订协议,计划于2026年登陆纽约百老汇。因此,《丝路之声》的上海之行,被视为其全球传播战略中至关重要的“预演场”。它在这里收获的掌声和批评,都将是制作团队打磨剧目的宝贵数据,以便在走向国际舞台前,校准叙事节奏、优化情感传递效率,最大限度规避文化产品出海时常见的水土不服。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剧的成功是建立在“文化+演艺+旅游”的生态融合之上的,它在西安丝路欢乐世界主题乐园常态化驻场,与全国巡演形成了稳定驱动。故事为乐园注入灵魂,乐园则为剧目提供了可进入、可体验的实体文化空间,让观众从“看一个故事”升级为“走入一个丝路世界”。
从陕西、上海,再到纽约,《丝路之声》的旅程恰如一条现代的艺术丝绸之路,令人期待。
栏目编辑:孙佳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