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仕女图像作为唐代墓室壁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墓室壁画中。壁画中仕女形象的变化还可以成为断定一个时代风格的标准,反映了当时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审美趋向。因此,对唐代墓室壁画中仕女艺术形象的判定和分类是我们了解唐代绘画风格转变的重要资料。
仕女图像作为唐代墓室壁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墓室壁画中。壁画中仕女形象的变化还可以成为断定一个时代风格的标准,反映了当时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审美趋向。因此,对唐代墓室壁画中仕女艺术形象的判定和分类是我们了解唐代绘画风格转变的重要资料。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襦服袖子逐渐宽大,以至中晚唐时,一般妇女的襦服袖子竟宽达四尺。唐朝末年,这种宽大的特点更是发展到夸张的地步,甚至宽可拖地,近乎唐初衣袖的十倍。衣袖宽大似与政府支持有关,《旧唐书》记载在太和二年时,唐文宗“命中使于汉阳公主及诸公主第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服”。这种艳丽丰肥之风在宫廷及贵族妇女中一出现,便立刻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尽管文献记载盛唐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并且在出土女俑中多有反映,但是唐墓壁画中体态丰腴的仕女形象却并不多见。唐贞顺皇后敬陵壁画中的仕女形象尤为丰腴,是其与众不同之处,有重要研究价值。
高髻回首持如意仕女图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高119.8厘米,宽59.8厘米
唐贞顺皇后敬陵出土壁画《高髻回首持如意仕女图》中仕女头梳蓬松高髻,蛾眉丹唇,两鬓抱面,略回首,体态丰腴,上着暗黄长袖襦衫,下着淡青曳地长裙,肩披淡青色帔帛,足穿尖头履,左手持一云头形如意,右臂半抬,右手于胸前平托如意底部。
高髻捧包裹仕女图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画面高119.2厘米、宽59.8厘米
唐贞顺皇后敬陵出土壁画《高髻捧包裹仕女图》中仕女头梳蓬松高髻,上着淡青色襦衫,下着赭色曳地长裙,肩披帔帛,足穿高头履,双臂半举,双手捧一赭色包裹。
八世纪初,仕女形象已经由窈窕向丰腴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从中年贵妇开始的。唐韦泂墓出土的《高髻仕女图》中仕女头梳高髻,肩披宽长的披帛,是贵族妇女“风姿绰约”的典型形象。
高髻仕女图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
高38.5厘米,宽90厘米
1959年陕西省长安区韦曲韦泂墓后室西壁揭取
活跃于八世纪中期之后的著名仕女画画家张萱、周昉,创作了一系列唐代宫廷仕女画,对人物的表现已经达到“神似”的境界,从传世的张萱《捣练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周昉《簪花仕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看,已是“肌丰而有余,体妖而婉淑”的“环肥”特点,与八世纪初仕女形象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唐朝女子襦裙服由实用转为装饰、由窄紧转为宽薄,这是唐朝国内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必然反映。唐墓壁画中那些体态丰腴、衣袂飘飘的仕女形象,以及文献记载的“环肥”风尚,不仅是唐代绘画风格演变的重要坐标,更是那个辉煌时代恢弘气度与蓬勃生命力的绝佳艺术写照。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