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主题中探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0:25 1

摘要:2025年9月,《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聚焦1937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各阶级围绕抗日、民主与建国展开的思想论争,系统梳理社会各界救亡图存的思想探索历程,引发业界关注。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

2025年9月,《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聚焦1937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各阶级围绕抗日、民主与建国展开的思想论争,系统梳理社会各界救亡图存的思想探索历程,引发业界关注。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

记 者:是怎样的契机促使您关注并持续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这一主题的?

左玉河:我最早关注“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是2022年与丁守和、马勇等策划编撰《抗战时期重要期刊介绍》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觉得抗战思想很重要,但研究比较薄弱,而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资料多数都在报刊中呈现,故必须首先研究战时的报刊情况。因为丁守和先生此前编撰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期刊介绍》《五四时期的期刊介绍》,故这次由其牵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报刊资料,编撰《抗战时期的期刊介绍》。

正是在编撰这套资料集的基础上,我产生了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的兴趣,也积累了大批战时报刊史料。2010年,耿云志先生决定编撰《中国近代思想通史》,我承担第八卷(1937-1949年)的研究和撰稿任务,正式开始了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的研究。2015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主持编撰“中华思想通史”,我承担了国民政府卷(1927-1949年)资料长编和正文的编撰任务。经过多年努力,2018年,基本完成了《中华思想通史》(国民政府卷)900多万字的资料长编工作(其中抗战时期的文献资料达500万字),为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新近出版的这部《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就是在编撰这套思想史资料长编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的结果。

记 者: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是沿着怎样的历史逻辑演进的?这一时期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谱系脉络中,有着怎样的定位?

左玉河: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人们予以回答,这些问题构成了该时代的思想主题。

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探寻救国救民道路。这是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和思想主线,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思潮。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历程,就是对思想主题的把握及其展开的历程,是在回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并展开的思想历程。

抗战时期的主题思想,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生了变化,各派政治势力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的思想主题也随之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抗战时期,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引起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如何取得抗战的胜利,如何在抗战过程中实行民主并保障抗战到底,如何在战后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这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思想必须首先把握的时代主题。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中国各政派不可避免地以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处理国际问题和探讨文化出路问题为运思的着力点,故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等领域,并且以国共两党及中间党派的思想主张为主导。这是抗战时期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特点。

记 者:抗战时期思想界是如何在回应时代主题中展开思想建构的?

左玉河:抗日、民主和建国,是战时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关注的核心问题。主导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势力,是执政的中国国民党、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党派。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和历史命运,主要取决于执政的国民党、革命的共产党和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三方势力的博弈。中国各派势力围绕“抗日、民主和建国”这些时代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构成了战时中国思想的基本格局。

在抗日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旗帜,提出了全面抗战纲领,形成了系统的统一战线策略思想、抗日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思想,和动员与武装民众思想。国民党在国家领土和主权等根本问题上表明了严正立场,守住了抗日底线,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了抗战建国思想;提出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政略”,将中国抗战与世界大战结为一体,以“抗战到底、苦撑待变”的方式,将中国问题的解决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系起来。

在民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主”大旗,把实现民主政治作为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手段加以强调,形成“抗日与民主不可分离”思想,积极倡导并践行民主,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国民党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战时体制,并形成了一套独裁专制理论,不断向民众灌输“一个党、一个主义和一个领袖”理念,来维护其威权统治。各中间党派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发出了结束训政的呼声。

在建国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积极探索,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倡导在战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民党提出抗战与建国并重,主张建立的所谓三民主义共和国。中间党派力图走第三条道路,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记 者:您如何看待抗战时期中国各种思想之间的交锋?

左玉河:近代中国思想界的突出现象,是各种思想论争不断。战时中国思想界延续了这一特点。围绕抗日、民主、建国问题,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以思想文化论争的方式呈现。总体上看,以思想文化论争的方式展开并深化思想内容,是战时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点。

1939年前后,国民党根据自身需要对三民主义进行再诠释,其目的既要与汪精卫争夺三民主义话语权及国民党之正统地位,更是为了以三民主义压迫中共放弃共产主义,从而引发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共将三民主义区分为“真假三民主义”,提出了“新旧三民主义”概念,明确宣告自己“愿意为之彻底实现而奋斗”的三民主义是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为了摆脱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话语,毛泽东用“新民主主义”一词指代“新三民主义”概念,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概念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及革命理论。

战时经济学界同样以思想论争的方式对相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马寅初、陈岱孙等围绕中国的战时财政政策、中国工业化、物价问题、经济统制、乡村建设等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讨论中深化了认知。在何以立国问题的讨论中,经济学界围绕中国何以立国的条件、中国坚持抗战得益于农业还是工业、中国的前途等问题展开论争,形成了农业立国派、工业立国派和农工并重派三种思想流派,各方在“农业工业化”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

正是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不断讨论、争论和论战的过程中,他们围绕时代主题和思想主题及相关问题进行广泛思考,将自己的政治诉求及思想观点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推动了战时中国思想的发展。

记 者:抗战时期的思想界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景象,而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显著的特点。您如何看待文化民族主义对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影响?

左玉河: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一方面是倡导世界主义,主张在吸收外来思想中建构新文化;另一方面是倡导民族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礼敬和肯定,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趋向,实则容易理解:要挽救中国危亡,就要唤起民族精神,为此必须建立民族自信心;要建立民族自信心,就要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充分肯定。文化民族主义就是顺应了这一潮流而兴起的。

伴随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激昂,民族精神得到振兴,文化民族主义勃然兴起。该思潮立足于中国本位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着重于发掘、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致力于重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谋求抗战到底;同时,主张吸收西方文化以充实、发展儒学,并对中西结合作了有益的尝试,产生了诸如对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讨论、新心学、新理学、民族文化史观、战国策派等思想。

其中,战国策派提出了文化形态史观,钱穆提出了民族主义史观,文艺界围绕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展开讨论,学术界围绕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进行深入探究,“学术中国化”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中国传统儒学逐渐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新阐释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贺麟建立了新心学体系;冯友兰继承并发挥了程朱理学,创建了新理学体系,儒家思想在战时民族主义高扬的时局中得到新的开展,抗战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在战火激荡中获得新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抗战时期文化民族主义对重建民族自信心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有益的,但其夸大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则是不利的。

记 者:您在研究中发掘或运用了哪些史料?这些材料为研究带来了哪些突破性认识?

左玉河:史料是研究的基础。我除了运用《抗战时期重要报刊介绍》(530万字)及《抗战时期思想史资料长编》(500万字)外,主要利用了三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

一是充分利用近年来公开的关于中共、苏联、共产国际相关档案文献资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演变及其策略思想进行了深入阐释,揭示了中共从“反蒋抗日”到“抗日反蒋”,再到“逼蒋抗日”,最后发展为“联蒋抗日”的运思过程;通过研读三民主义论争中的各方面史料,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思想逻辑,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等。

二是格外关注国民党档案文献资料,除了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会议文献资料》等文献外,充分利用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搜集和运用国民党“党史会”和“国史馆”整理的档案文献资料,研读国民党战时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方面史料,力图对国民党战时思想的揭示有所突破。自己觉得比较有研究心得的,是对国民党战时民族主义的理论阐释、国民党的国际政略及国民党的独裁思想等。

三是充分利用已经公开出版的各种文集、日记、笔记、回忆材料,深入研读中国式民主问题、文化民族主义和现代新儒家思想,对民族精神在抗日烽火中淬炼铸就的辉煌历程作了深刻揭示。尤其是关注中国思想界探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以忠孝观念的新阐释为例,深刻揭示了儒家核心思想的现代阐释与现代转化的内外机制问题,对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鲍家树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