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冷知识:喊“大人”不是敬称,是当面叫爹!古装剧全演反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0:10 1

摘要:《唐语林》里记着,玄宗时期有个叫崔日用的官员,跟同僚说话时,要么喊对方的官职,要么称“足下”,从没出现过“大人”二字。那时候要是对着官员叫“大人”,人家会觉得你认错了人——这词是家里小辈喊父亲的专属称呼。

为啥现在喊“大人”是尊称官员,唐代人一喊“大人”,却是在叫自己爸爸?

看古装剧里动不动“大人饶命”“大人英明”,可要是真穿越到唐代这么喊,当官的未必领情,说不定还会笑话你不懂规矩——这词在唐代,根本不是给官员的称呼。

唐代官场里,官员之间打招呼从不用“大人”。你要是见着吏部尚书,得喊“李尚书”;碰到管一县的官,要叫“王县令”;就算是宰相,也得称“某相公”或官职名。

《唐语林》里记着,玄宗时期有个叫崔日用的官员,跟同僚说话时,要么喊对方的官职,要么称“足下”,从没出现过“大人”二字。那时候要是对着官员叫“大人”,人家会觉得你认错了人——这词是家里小辈喊父亲的专属称呼。

《旧唐书・郭子仪传》里就有现成例子。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有次小两口吵架,郭暧急了就说“我爹要是想当皇帝,哪有你家什么事?”这里郭暧提起父亲郭子仪,用的就是“大人”,原文写“吾父大人若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不光贵族家这么叫,普通百姓也一样。

唐代笔记《朝野佥载》里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个叫杜子春的人,流落长安街头,碰到个老仆人,老仆人一看见他就哭:“我家郎君怎么成这样了?快跟我回府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就是老仆人对杜子春父亲的称呼。

唐代人把“大人”当爸爸叫,不是凭空来的。早在上古时期,“大”就有“年长”的意思,“大人”最初指的是长辈。到了汉代,偶尔会用来称呼父亲,但还不普遍。直到唐代,这称呼才固定下来,成了子女对父亲的常用叫法。

那时候不管是书面还是口头,只要提到父亲,晚辈大多会称“大人”,反而很少直接叫“爹”或“父亲”——“爹”在唐代多是民间俗称,“父亲”则显得太生硬,“大人”既透着尊敬,又带着亲近。

有意思的是,唐代也有例外情况:要是父亲不在了,子女提到去世的父亲,会称“先大人”,比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写《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里面就说“先大人昔为柳州刺史”,这里的“先大人”就是指他已故的父亲柳镇。

还有一种情况,家族里的叔伯等长辈,偶尔也会被晚辈叫“某大人”,但前提是关系极近,而且得在“大人”前加排行,比如“二大人”“三大人”,跟叫亲爹的“大人”还是有区别的。

那“大人”啥时候开始变成官员称呼的?得等到宋代以后。宋代民间开始有人对着官员喊“大人”,但还不普遍;到了明清,戏曲、小说里频繁用“大人”称呼官员,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慢慢这用法就传开了,反而没人再用“大人”叫爸爸。

现在看的古装剧,不管唐宋元明清,都喊官员“大人”,其实是把明清的用法套到了所有朝代,早把唐代的真用法给弄混了。

要是你真能回到唐代,想叫官员就得喊官职,想叫爸爸就喊“大人”——别弄反了,不然要么得罪官员,要么让人家误会你认错了爹。

这小小的称呼变化,藏着的其实是千百年语言习惯的变迁,也难怪现在人看唐代的记载,会纳闷“怎么好好的‘大人’,在唐朝就成爸爸了”。#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头条新锐创作者#

来源:趣史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