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让文明避免“内卷”与“寂灭”的终极法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03:38 1

摘要: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揭晓,三位获奖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霍威特(Peter Howitt)。他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人类许久的谜题: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终于摆脱了千年停滞,迈入了持续增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揭晓,三位获奖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彼得·霍威特(Peter Howitt)。他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人类许久的谜题: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终于摆脱了千年停滞,迈入了持续增长的轨道?

答案,藏在三位经济学家的智慧里,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我们拼凑出经济增长背后那幅看不见的版图。

姓名国家主要身份贡献关键词Joel Mokyr荷兰/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经济史、知识积累Philippe Aghion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LSE教授创造性破坏模型Peter Howitt加拿大布朗大学教授创造性破坏模型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其实一直陷在“增长—停滞—倒退”的怪圈里。重犁、风车、印刷术……这些发明听起来响亮,却始终没能真正让生活水平“持续”往上走。

图片来源:Popular science background: From stagnation to sustained growth

直到工业革命的齿轮开始转动,一切才不一样了。从19世纪初至今,像英国、瑞典这样的国家,每年保持1.5%-2%的增长——这意味着,普通人一辈子的工作时间,足以让自己的收入翻上一番。这不再只是数字的变化,而是命运的改写。

而这一切,靠的正是“知识”与“创新”之间那场永不停歇的双人舞。

乔尔·莫基尔:从历史中寻找增长的密码

乔尔·莫基尔像个历史侦探,从泛黄的书页中打捞出“增长的密码”。他指出,真正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有用知识”的不断累积。

他把这些知识分成两种:一种是“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负责解释“为什么有效”,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另一种是“操作性知识(Prescriptive knowledge)”,告诉你“怎么做出来”,好比一张蒸汽机的设计图。

而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引爆增长,正是因为这两类知识开始相互滋养、彼此激发——人类从“只知道怎么做”进化到“知道为什么有效”,并能不断改进。工匠与工程师们不再闭门造车,社会也愿意拥抱变革,甚至容忍失败。他们共同促进了技术成果转化。

莫基尔提醒我们:一个害怕试错、被保守势力捆绑的社会,是难以真正向前走的。

菲利普·阿吉翁& 彼得·霍威特:从模型解释增长机制

与此同时,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 彼得·霍威特(Peter Howitt)则为这场知识之舞搭起了数学模型。

他们在1992年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经济增长模型(Creative Destruction Model),精准捕捉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心跳:企业通过创新攀上顶峰,享受短暂的垄断红利;但很快,新的挑战者会带着更好的技术将其赶下舞台——这种不断“创新→领先→被超越”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破坏”,虽然残酷,却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隐形引擎。

而他们也冷静地指出:创新并非越多越好。有时,它对社会的价值远大于企业私利,这时政府就该出手支持研发;但有时,所谓的“创新”只是换汤不换药,反而浪费资源。政策,必须因时因地而变(如下表所示)。

两种相互拉扯的机制:

机制经济含义创新对社会价值大于企业私利➜R&D投资不足应该补贴R&D创新可能带来“利润转移”但没有实质提升➜投入过度应该减少激励

这些思想,不只是教科书里的理论,它们正映照着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种种现实:

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持续繁荣,而有的却陷入停滞?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实际福利和工作岗位?如何制定更聪明的政策来鼓励创新而非浪费资源?

技术革命带来了效率,却也带来失业与不平等——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守住旧的岗位,而是保护那些被时代甩下的人。当市场集中度过高,被巨头垄断,我们应该呼吁反垄断,防止创新动力受抑制。当环境承受着创新的代价,我们也必须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支配我们?

三位学者用不同的路径,抵达了同一个真相:增长从来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知识、制度与创新之间一场精密的协作。如果我们忘记这一点,世界,或许会再一次滑向沉寂。

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