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二品大员被一个小吏勒索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9:29 1

摘要:曾国藩自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一直官运亨通。到了37岁那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不到10年,从新入职的“公务员”做到副部级高官,这速度可以用“坐火箭”来形容。

曾国藩自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一直官运亨通。到了37岁那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不到10年,从新入职的“公务员”做到副部级高官,这速度可以用“坐火箭”来形容。

曾公出身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小地主家,家境并不是很富裕,因此在当京官时,好多年过日子捉襟见肘,四处举债。等他做到了侍郎这样的大官,家境才好一些,但仍然要受小吏的气。从他写的一封家书中可窥当时官场之腐败和曾国藩隐忍的性格。

咸丰元年(1851)闰八月,曾国藩在给几位在老家的弟弟的信中提到,他在“去年”即道光三十年(1850)为父母和叔父母申请封赠,当时他做礼部侍郎已经三年了,还兼任兵部侍郎,条件完全合格。他以为一个礼部侍郎这么大的官,又是照章办事,行文管这事的吏部,那还不是很顺利地走程序?

没想到,具体操办这事的“书办”根本不买他的账,因为他没有专门托人并送钱,就把他的报告扔到一边“不议不论”,搞得他在父母和弟弟面前很没面子。吃一堑长一智,他立刻找在吏部任职的同乡好友夏阶平疏通关系。

后来这事办得怎样呢?曾国藩在同年(1851)十二月廿二日给诸弟的信中专门做了交代:

八月初六用宝一次,我家诸轴因未曾托人,是以未办。曾于闰八月写信告知,深愧我办事之疏忽。后虽托夏阶平,犹未放心,又托江苏友人徐宗勉,渠系中书科中书,专办诰敕事宜。今日承徐君亲送来宅,极为妥当,一切写法行款俱极斟酌,比二十六年所领者不啻天渊之别,颇为欣慰。

可见托不托人就是不一样。对这位在秘书处(中书科)专门办理封赠诏书的徐君,不知道曾国藩请托之外,是否还送了钱。这一次具体办事的人如此恭敬,专门将盖好章的诏书送到曾氏的宅子里,除了事前已经疏通好关系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咸丰元年初,曾国藩又兼了吏部和刑部尚书衔。虽然是为了办事方便,并非所兼各部的真正堂官,但既然兼了职衔,理论上就是这些部门小官吏的上司,他们不得不忌惮几分。

朝廷各部堂那些办事的书吏不是正式官员,薪水很低,也不可能升大官,因此利用手中的权力捞钱,是他们做事最大的驱动力,“靠山吃山”几乎是所有小吏包括皇帝身边的太监、权臣的仆人挣钱的不二法门,在当时已经成为官场人人都熟悉和遵循的潜规则。

六部中户部最肥,掌管全国的钱粮征收和各部费用的报销,书办生财有道;吏部管官员,工部管工程,兵部管武官升迁和军事装备,刑部管案子,各部书办都有发财的门路。即使是六部中看上去最清苦的礼部,书办也会想方设法“挖潜”来勒索办事者。

比如,礼部分管大臣死后谥号的草拟,这关乎对这个官员的盖棺论定。淮军大将、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死后,礼部有关部门的办事人员暗示死者亲属,如果肯多花万两银子,便可以让刘公得到一个更尊荣的谥号,已初拟为“庄肃”。刘家不愿意拿出这么多银子,于是被降低规格,谥“壮肃”。

晚清陋规,去政府衙门或大官的府邸拜访,必须给传达室的人以“门包”,否则不予通报。曾国藩的湘军旧属李兴锐在日记中记载一件事:

曾国藩此时任直隶总督,受命处理“天津教案”,而丁日昌因善于与洋人交涉,被朝廷抽调北上协助曾国藩办理这件最为棘手的外交大案。于是,他在李兴锐的陪同下,先去天津知府衙门找知府马绳武(字松圃,安徽怀宁人)接洽,可是守门的照样索要洋钱20元。丁日昌给500枚制钱,门丁嫌少,不愿意进衙门向主人通报。

丁日昌是巡抚,奉皇命来办差,竟然被官职低于自己的知府的门丁索要门包,愤怒可想而知,便要上书弹劾马知府。久经宦海的曾国藩选择了息事宁人。为什么呢?曾大人知道大清国上上下下都这样,弹劾某一个官员将其免职,没任何作用。

对大清朝上上下下的官吏贪腐的情况,曾国藩一直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中央还是省、府衙门,或是基层的县衙门,但凡有点小权力的胥吏必定想方设法捞钱。

同样是咸丰元年的九月,曾国藩接到诸弟的信,告知新任湘乡县署理知县朱孙诒勇于任事,想有一番作为,向全县的绅士募捐,来弥补历年来县衙的亏空(主要是应缴朝廷的钱粮未缴纳),自然他要找湘乡第一家曾府帮忙。曾国藩在给诸弟的回信中劝弟弟们对这事不能太热心: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已有信言之,万不可勉强勒派。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半,而民则无辜也。向来书吏之中饱,上则吃官,下则吃民。名为包征包解,其实当征之时,则以百姓为鱼肉而吞噬之;当解之时,则以官为雉媒而播弄之。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出了170余年前官府的小吏是如何像蚊子吸血一样瞅准一切机会贪腐。对太平天国起事的真实原因,曾国藩心如明镜,因为他太了解“复杂中国”的官场百态了,对此他无可奈何,只能承认现实。在这样举国上下处处烂污的状况下,他仍然怀着某种远大的理想做事,而且做大事,真是不容易。

来源:领导文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