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环节的技术规范程度直接决定了全生育期的生长基础与最终产量。生产实践表明,多数农户在小麦播种阶段存在的认知偏差与操作误区,并非需要额外资金投入即可解决,而是通过优化农艺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就能实现显著增产。本文围绕土壤处理、品种选择
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环节的技术规范程度直接决定了全生育期的生长基础与最终产量。生产实践表明,多数农户在小麦播种阶段存在的认知偏差与操作误区,并非需要额外资金投入即可解决,而是通过优化农艺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就能实现显著增产。本文围绕土壤处理、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操作、施肥管理五大核心环节,系统剖析常见误区,提出科学解决方案,为农户提供零成本增产的实践指南。
一、深耕整平土壤:筑牢增产根基,杜绝板结与高低不平隐患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第一载体”,播种前的土壤耕作质量,直接影响种子萌发、根系下扎及水肥吸收效率。当前农户在土壤处理中最突出的误区,是长期浅耕导致的土壤板结与整地粗糙引发的田面高低不平,这两大问题无需额外投资,仅通过规范耕作即可彻底解决。
长期浅耕(耕深不足15厘米)会在土壤表层形成5-8厘米的坚硬犁底层,如同给土壤穿上“紧身衣”,不仅阻碍小麦根系下扎(根系难以突破犁底层,只能在浅层横向生长,遇旱易枯、遇涝易烂),还会导致土壤透气性差、蓄水能力下降,降水或灌溉后水分无法下渗,表层易积水,干旱时又快速失墒。同时,部分农户为节省时间,整地时仅进行简单旋耕,未进行耙耱镇压,导致田面高低落差超过3厘米,播种后深的地方种子被闷烂,浅的地方种子裸露,出苗率大幅降低,且后期浇水时高处干旱、低处积水,形成“苗欺苗”现象,严重影响群体整齐度。
科学的土壤处理应坚持“深松为主、整平为辅”的原则。首先,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土壤深松,深松深度控制在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使土壤形成“上虚下实”的结构——上层疏松土壤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呼吸,下层紧实土壤能保水保肥,引导根系下扎。深松无需每年进行,每2-3年开展1次即可,可结合秸秆还田同步进行,利用秸秆腐烂过程增加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其次,深松后必须进行2-3遍耙耱作业,先用圆盘耙破碎土块,再用钉齿耙平整地表,最后用镇压器镇压,确保田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土壤细碎均匀,无明暗坷垃,为后续精准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二、因茬口科学选种:避免单一品种种植,提升群体抗逆性与通风透光性
品种选择是小麦增产的“核心前提”,但许多农户存在“一种到底”的误区——无论前茬是玉米、大豆还是棉花,无论地块肥力高低、灌溉条件如何,始终种植同一个品种,导致品种与茬口、环境不匹配,不仅易引发病虫害集中爆发,还会因群体通风透光不良,造成倒伏、早衰等问题,而科学选种无需额外投入,只需根据茬口特性合理搭配品种即可实现增产。
不同茬口的地块,其土壤肥力、墒情、病虫害基数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前茬为大豆的地块,土壤氮含量较高、病虫害较少,适合种植耐肥性强、产量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前茬为玉米的地块,若玉米秸秆还田量较大,土壤透气性稍差,且可能携带玉米螟等虫害,需选择抗逆性强、耐密植的品种;前茬为棉花的地块,多为旱作区,土壤墒情较差,应优先选择耐旱、早熟的品种。若忽视茬口差异,盲目种植单一品种,会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品种特性与地块条件不符,如在肥力较低的地块种植喜肥品种,会导致小麦苗弱、分蘖少,产量低下;二是单一品种种植使田间群体结构单一,植株高度、叶片角度整齐划一,通风透光性差,田间湿度偏高,为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同时也易因植株抗性一致,一旦遭遇倒伏风险,整片麦田都会受损。
因茬口选种需遵循“三匹配”原则:一是品种熟期与茬口衔接匹配,确保小麦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播种,避免因前茬收获晚导致小麦播种过晚,或因品种早熟导致后期灌浆不足;二是品种抗性与茬口病虫害基数匹配,针对前茬病虫害高发的地块,选择对应抗性强的品种,如前茬玉米田蚜虫严重,可选择抗蚜虫品种;三是品种耐肥性与茬口土壤肥力匹配,高肥力茬口选高产品种,中低肥力茬口选耐贫瘠品种。同时,提倡同一地块搭配2-3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混合播种或分区种植,既能提升群体通风透光性,又能分散病虫害风险,避免单一品种受灾导致的大幅减产,实现“抗逆稳产、协同增产”的效果。
三、选用商品包衣种子:规避拌种不当风险,确保苗齐苗壮
种子处理是小麦“苗全、苗齐、苗壮”的“第一道防线”,部分农户为节省成本,自行购买未经包衣的裸种,使用常规农药进行简单拌种,常因药剂选择不当、剂量不准、拌种方法错误等问题,导致拌种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药害,而选用正规商品包衣种子,无需额外投资,即可有效规避这些误区,为小麦出苗保驾护航。
农户自行拌种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药剂选择盲目,多数农户仅凭经验选择杀虫剂或杀菌剂,未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复配药剂,如仅用杀虫剂拌种,无法防治根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仅用杀菌剂拌种,又难以抵御地下害虫危害;二是药剂剂量失控,要么为追求效果过量用药,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出现畸形、黄化等药害症状,要么剂量不足,无法起到防治作用;三是拌种操作不规范,部分农户将药剂直接倒在种子上简单翻动,未使药剂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导致部分种子无药膜保护,易受病虫害侵袭,部分种子药膜过厚,影响种子呼吸和吸水萌发。此外,自行拌种后种子 drying 不彻底,播种时易出现粘连、堵塞播种机的情况,导致播种不均匀。
商品包衣种子是由正规企业按照科学配方,采用专业设备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具有“三精准”优势:一是药剂配方精准,包衣剂多为杀虫、杀菌、营养元素的复配制剂,既能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和土传病害,又能添加微量元素(如锌、硼),促进幼苗生长;二是药剂剂量精准,严格按照种子发芽率和药剂安全性要求控制剂量,既保证防治效果,又不会对种子造成药害;三是包衣工艺精准,药膜均匀、牢固,透气性好,不影响种子萌发,同时具备抗粘连、抗磨损的特性,便于机械播种。选用商品包衣种子时,需注意查看包衣剂成分、有效含量及适用范围,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符合当地病虫害防治需求的产品,避免购买三无包衣种子,确保种子质量与包衣效果。
四、推行机械精量播种:杜绝播种过量弊端,优化群体结构
播种操作是决定小麦群体合理性的“关键环节”,许多农户存在“多播保苗”的传统观念,认为播种量越大,出苗越多,产量越高,盲目增加播种量,导致田间群体过密,不仅浪费种子,还会引发一系列生长问题,而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无需额外投资,只需调整播种参数,即可规避过量播种误区,构建合理群体,实现增产。
播种过量的危害贯穿小麦全生育期:一是苗期群体过密,植株相互争夺光照、水分和养分,导致麦苗瘦弱、分蘖减少,形成“高脚苗”,抗倒伏能力大幅下降;二是中期田间通风透光极差,植株下部叶片因光照不足过早黄化、脱落,光合面积减少,光合效率降低,无法积累足够的干物质;三是后期易引发病虫害和倒伏,过密群体使田间湿度升高,病害发生概率增加,同时植株茎秆纤细,遇风雨极易倒伏,导致籽粒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此外,播种过量还会增加种子成本,且因群体过密,后期无法通过田间管理进行有效调控,只能被动承受减产风险。
机械精量播种的核心是“按需播种”,通过精准控制播种量,构建“合理基本苗+健壮个体+协调群体”的生长模式。首先,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种时期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半冬性品种在适期播种(10月上中旬)时,高肥力地块基本苗控制在18-22万/亩,中肥力地块22-25万/亩,晚播地块可适当增加至25-30万/亩,避免盲目追求高密度;其次,调整播种机参数,确保播种深度一致(3-5厘米)、行距均匀(一般20-25厘米),避免出现漏播、重播、深播、浅播等问题,保证幼苗出土整齐,个体生长空间均匀;最后,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吸水萌发,同时防止土壤失墒,提高出苗率。机械精量播种不仅能节省种子用量,降低成本,更能优化群体结构,增强植株抗逆性,为小麦中后期生长和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五、因地因产科学施肥:摒弃“一炮轰”施肥模式,实现养分精准供给
施肥管理是小麦“按需供肥、高效增产”的“营养保障”,部分农户在施肥时存在“一炮轰”误区,即播种前将所有肥料一次性施入土壤,后期不再进行追肥,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低,小麦生长前期养分过剩,后期养分不足,出现早衰、脱肥等问题,而因地因产科学施肥,无需额外增加肥料投入,只需调整施肥时期和比例,即可避免这些误区,实现养分高效利用与增产。
“一炮轰”施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养分供应与小麦需肥规律不匹配,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需求差异显著,苗期需肥量较少,拔节期至灌浆期需肥量达到高峰,若一次性施肥,前期氮素过量易导致小麦旺长,植株徒长、抗倒伏能力下降,后期氮素不足则导致旗叶早衰,灌浆受阻;二是肥料流失严重,一次性施入的氮肥易因降水、灌溉等因素发生淋溶、挥发损失,磷肥、钾肥则会因长期固定在土壤表层,无法被小麦后期根系吸收,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不足30%,既浪费资源,又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此外,“一炮轰”施肥未考虑地块肥力差异,在肥力较高的地块易造成养分过剩,在肥力较低的地块则无法满足小麦生长需求。
因地因产施肥需遵循“基肥足、追肥巧”的原则,根据土壤肥力、产量目标、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合理分配基肥与追肥比例。首先,科学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配合氮磷钾复合肥(氮磷钾比例约为15:15:15)30-40公斤,基肥施入深度应在15-20厘米,避免肥料集中在表层土壤;其次,精准追施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小麦返青期,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麦苗返青起身,增加有效分蘖;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亩施尿素10-15公斤,满足小麦穗分化和茎秆生长的养分需求,若土壤肥力较高、小麦长势旺盛,可适当减少返青期追肥,增加拔节期追肥比例;最后,根据小麦生长情况进行叶面补肥,在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钾素,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千粒重。同时,施肥时需结合地块肥力差异,高肥力地块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中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氮肥用量,确保养分供给与小麦需求精准匹配,实现“以肥调苗、以肥稳产、以肥增产”的目标。
结语
小麦播种环节的五大误区,本质上是农艺措施不规范、生产认知不科学导致的问题,均无需额外资金投入,只需通过优化土壤耕作、科学选种、规范种子处理、精准播种、合理施肥等技术手段,即可彻底规避。实践证明,重视播种环节的细节管理,纠正传统种植误区,是实现小麦零投资增产的关键路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应摒弃“凭经验、靠感觉”的种植习惯,树立“细节决定产量、技术决定效益”的理念,严格按照科学规范开展播种作业,为小麦全生育期的健壮生长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稳产、高产、高效的目标,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