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战鼓声声、铁马嘶鸣,将军虽非出自天潢贵胄,却以胆识与远见,于乱世中脱颖而出。东晋覆灭后,北魏崛起于中原,江南的皇室贵胄纷纷北逃,投奔新主以求庇护。彼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王者之姿,广纳人才,尤对晋室遗族优待有加。而在诸多南来投奔的宗室中,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战鼓声声、铁马嘶鸣,将军虽非出自天潢贵胄,却以胆识与远见,于乱世中脱颖而出。东晋覆灭后,北魏崛起于中原,江南的皇室贵胄纷纷北逃,投奔新主以求庇护。彼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王者之姿,广纳人才,尤对晋室遗族优待有加。而在诸多南来投奔的宗室中,司马楚之的出现,恰如一池春水之中泛起涟漪,引人注目。
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字德秀,祖上乃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累世高门。他少年早熟,处事温厚,待人以诚,声名远播。其父司马荣期曾任梁、益二州刺史,奈何世事无常,遇害身亡。待到东晋灭亡、刘宋建立,刘裕为扫清余孽,大肆诛杀晋室宗亲,司马楚之的叔父与兄长皆难逃劫数。万念俱灰之下,司马楚之逃离建康,流亡四方,心中却未曾忘却复国之志。
在长社之地,他聚众万人,欲逐鹿中原,然而终因势单力薄,难敌刘宋铁骑。权衡利弊之后,他决意北归,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闻司马楚之来降,大喜过望,当即封其为安南大将军、荆州刺史,命其南拒刘宋。
在其后的战事中,司马楚之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干。面对刘宋将领到彦之的南侵,他审时度势,待敌退却之时奋起追击,于长社大败宋军,自此声名远播,被召回朝中,授以更高官衔,封为琅琊王。
此后数年间,司马楚之屡次率军出征,南征北讨,战功赫赫。他曾随太武帝西征凉州,建功立业,获赏奴隶百户。亦曾奉命西援仇池之围,大破刘宋裴方明、胡崇之,保一地之安,护万民之命。
司马楚之
而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其在北征柔然途中遭遇敌探、识破阴谋的一幕。
彼时,太武帝亲率大军北击柔然,司马楚之被委以督粮之重任,以保军资不断,粮道畅通。然风起于青萍之末,暗流已然汹涌。
柔然中有一谋士名曰封沓,乃北魏降将,投奔敌军后献策,谓若能突袭司马楚之军营,断其粮道,北魏大军自溃。为验证此计,封沓遣探子潜入司马楚之营,伺机刺探军情,打探粮草布局。
司马楚之
一日,营中忽有军士惊报,称驴马不知被何人割去了耳。此事在诸将眼中不过是些许小事,或有人猜测为贼手所为,或疑为同行将士恶作剧,皆未引起重视。然而,司马楚之却顿时警觉,他当机立断,召集将校,沉声道:“驴耳并非无因而失,定是敌探潜入,作案后割耳为凭。敌必不远,很快便会来袭!”言罢,即命全军速伐柳树,圈地筑墙,并以水泼洒,使其结冰,速成坚壁。
果不其然,未过多时,柔然骑兵浩浩荡荡而来,直扑军营。然见一座冰城拔地而起,坚不可摧,柳栅如铁,寒冰似刃。敌骑望而却步,不敢贸然攻城。待其迟疑不决之时,司马楚之已将敌情飞报太武帝,援军连夜兼程赶来。柔然军见计不成又失先机,只得退回漠北,无功而返。
司马楚之
一场可能毁灭北魏军粮道的大患,在司马将军一念之间被悄然化解。太武帝接报后大为惊奇,对群臣叹道:“司马楚之机智果决,非一般将领可比。”不久即诏令加授其为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其后,更将北魏皇族公主下嫁于他,使司马楚之不仅成为北魏重臣,更一跃而成皇亲,地位之尊,一时无两。
此事传开,军中无不叹服。诸将皆言,司马将军不仅善战,更能在细微之处窥得敌意,实乃不可多得的帅才。而那些曾轻视“驴耳被割”这等小事的将校,也自此改观,愈发敬重其谋略与心细。
司马楚之
此役,司马楚之以一人之智,未动一刀一箭,便退敌于千里之外,保全数十万北魏将士之性命。
其后,他亦常随太武帝征战四方,军功不断,名震朝野。其府邸林立,宾客盈门,江南归军多以之为楷模,北魏士族亦引为豪杰。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武将虽立于战功,然若无胸中韬略,终无大成。司马楚之以谋取胜,以其敏锐洞察力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不仅成就自己一世之名,也成就了北魏南征北讨的赫赫功业。
司马楚之
来源:读历史的小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