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三年间,黄金从每盎司1614美元攀援而上,在去年上涨27%之后,今年以来再度涨超50%,这样的斜率堪称历史罕见。而根据高盛10月7日的预估,2026年12月金价或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
金价的狂飙,正悄然脱离经典经济学教科书描绘的轨迹。
受美政府停摆及降息预期持续升温等消息影响,现货黄金在10月15日首次突破每盎司4200美元关口,这一历史性突破让全球投资者心头都为之一震。
短短三年间,黄金从每盎司1614美元攀援而上,在去年上涨27%之后,今年以来再度涨超50%,这样的斜率堪称历史罕见。而根据高盛10月7日的预估,2026年12月金价或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
市场的热情已形成共振。截至10月13日,国内黄金主题ETF总规模正式突破2000亿元关口,包括黄金股ETF在内的三只黄金股ETF年内回报翻番。同期,黄金ETF华夏回报亦有50.35%。在金价高企的当下,这些同类产品中费率最低的ETF,或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参与黄金投资、捕捉潜在机遇的渠道。
当美债实际利率持续高位却无法阻挡金价狂飙,传统的实际利率定价模型或许已经失效。于普通人而言,重新审视和理解金价的驱动逻辑,或许才能在波动中锚定自己的资产安全感。
40亿年前的刹那与永恒
黄金的起源,始于宇宙中一场绚烂而暴烈的告别。
约莫四十多亿年前,地球在诞生后不久,经历了一场猛烈的陨石“轰炸”,大量陨石如同宇宙的快递般,将中子星碰撞中产生的珍贵金元素播撒到了年轻的地球上,并逐步随着铁镍等重金属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沉入地核,成为地球深处沉默的“宝藏”。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们当中的极少数“幸运儿”随着地球的内部运动,通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向上涌动,被携带至地壳。
随后,在高温热液的作用下,金元素沿着地壳的裂隙迁移,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富集,最终形成了可以开采的金矿脉。那些在河流中发现的沙金和形态不规则的狗头金,则是原生金矿经过千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搬运后,再次富集的产物。
也因此,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每一克黄金,都是一份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礼物,它见证过恒星的消亡与新生,历经过难以想象的复杂地质变迁考验,也走过无法计量的岁月长河,最终才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星辰演化的遗迹,黄金承载着宇宙史诗般的厚重与璀璨。
“稀有”是它的核心标签。40多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就产生这么多,无法再生,也不能人造,这成就了其不可替代的货币基因。
在人类历史上,黄金的份量远超想象。它是人类社会最早、最持久的“信任”物质化形态,代表着超越国界和文化的价值共识。在几乎所有古文明中,黄金因其永不锈蚀、光泽太阳般的特性,被视为“神之肉”“太阳的汗水”,是太阳和永恒生命的象征;从哥伦布到克朗代克淘金热,对黄金的渴望驱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勇敢和最残酷的篇章;如今,黄金依然是财富和实力的直接体现,驱动着全球范围内的探索与征服。
根据《黄金简史》的描述,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世界主要工业国均采用了这一制度。其核心规则是货币与黄金固定挂钩,纸币可以自由兑换为黄金,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以平衡贸易赤字。
金本位制的确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汇率稳定和国际贸易繁荣时期,却也限制了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最终导致了金本位的暂时崩溃。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占世界75%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成为了“纸黄金”。随着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复苏,美国贸易逆差扩大,黄金不断外流。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金本位制彻底终结,世界进入了信用货币(法币)时代。
与美元脱钩后,黄金并未失去其价值,只是角色悄然转变:它不再是货币的锚定物,转而成为储备资产、投资品与避险资产,以及商品。
而如今,作为映照世界不确定性、信用与风险的一面镜子,黄金的定价逻辑迎来又一次新的转向。
旧“锚”已逝
作为无息资产,黄金过往的价格与美国实际利率高度绑定——美债实际利率走高,则金价承压。然而,这一运行了数十年的铁律,在2022年俄乌冲突后悄然失效:即便美债实际利率持续高位,金价仍一路狂飙。
这种反常并非偶然,背后是黄金定价逻辑的根本转向——从单纯的避险、抗通胀工具,进化为主权信用对冲利器。正是这个身份的转变,推着金价打破常理。
而这一切的根源,源于当下全球两大不可逆的趋势。
第一重推力来自去美元化的浪潮。
曾经全球央行储备资产里,美债是重要的压舱石。如今,这一体系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重构:全球央行黄金储备30年来首次超过美债持有量,我国央行更是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储备规模直接突破2300吨。当美元信用根基被不断侵蚀,无需任何对手方承诺的黄金,愈发成为各国央行的安全感选项。
正如桥水基金所言:“对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作为一些国家的美元替代品。”
另一重推力,则是逆全球化带来的信任危机。
从特朗普“美国优先”搅乱全球秩序,到日本极右翼首相上台后的亦步亦趋,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继续外溢,甚至在中美AI、芯片竞赛的白热化中不断升级。当国家间合作的纽带松弛,主权信用的折扣随之上升,市场对跨越文明与国界的“硬通货”需求自然升温。而黄金,恰恰是这种需求最直接的承接者。
不过,当黄金价格不断刷新认知边界,传统估值模型已难以解释其走势,市场的逻辑悄然转向“叙事经济学”的疆域:随着美国政府停摆风险反复、债务赤字持续攀升,市场开始交易“美国霸权褪色、美元不再是世界货币”的预期。
此类叙事的魔力就在于自我强化:越涨越有人信、越信越有人买,循环往复中推升金价。犹如一场共识的狂欢,所有人都在浪潮里推波助澜,直到有人先从狂欢中清醒,开始止盈离场。
然而,适度的回调或许并非终点,而更像涨势中的深呼吸,为下一波趋势积蓄能量。黄金的故事,或许才刚翻开新的篇章。
未来将驶向何方
追寻往昔,或能探寻到黄金未来的轨迹。
1971年以来的9轮黄金牛市,平均持续32个月、涨幅172%。本轮行情自2022年11月启动至今已持续34个月,涨幅达历史均值的88%——时间虽超期,空间或仍有余。
根据高盛10月7日的最新预测,2026年12月金价或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较先前的预估价提升了600美元。这背后,是黄金买盘结构的显著变化:以个人投资者和各国央行为主的“坚定买家”持续加码,尤其是西方ETF投资者重新“回流”,使得黄金ETF资金净流入量超出此前模型预测水平。
“当前金价处于‘第三浪’初期。”西部证券研究所指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信用裂痕扩张,金价10年10倍,直到1980年石油美元体系正式确立,美元信用再次确立,金价才见顶回落。类似的,当前随着美元信用裂痕持续扩张,金价将开启长期牛市。
据其判断,重启降息意味着美联储独立性受损,未来美联储独立性会持续受到损害,黄金的储备价值将进一步彰显,而目前正处于第三波主升浪行情的早期。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普通人能做的,或许是先保持理性配置,短期避免大额追高;中期可将家庭资产的5%—10%配置于黄金是较为合理的区间。最关键的一点,不预测具体价格,只应对趋势。
短期来看,美联储的降息节奏仍是关键变量,但中期逻辑依旧稳固——只要中美竞争的格局未曾改变、美国财政赤字未见刹车、以及全球去美元化与地缘分裂的叙事仍在延续,黄金作为主权信用对冲工具的核心逻辑便依然成立,其长期持有的合理性也就得以存在。
于黄金而言,长期的最大变数与机遇,都指向这轮全球押注的AI革命,能否真正拉动经济复苏的新周期。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股市与黄金能同时创新高。
看似矛盾的表象下,是全球资金在流动性宽松里的杠铃策略:一头押注AI等风险资产,赌未来增长;另一头攥紧黄金,守当下价值。其策略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妥协,也是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朴素真理的回归。
对于希望参与这波行情的投资者,场内ETF提供了高效的工具:截至10月13日,黄金股ETF等三只黄金股ETF年内回报已然翻番。同期,黄金ETF华夏回报亦有50.35%。二者年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均分别仅0.15%、0.05%,为同类产品最低水平,有助于投资者以更低成本完成长期配置。
其中,黄金股ETF跟踪SSH黄金股票指数,一键布局黄金产业链,受股市和金价两重影响,弹性和成长性较高,今年以来涨幅显著跑赢金价。从长短期业绩看,该指数均表现优异,大幅跑赢主流宽基指数,收益风险比优异,同时,指数成份股在收入端和利润端均具备良好的增长前景,为指数未来行情提供了强劲有力的基本面支撑。
黄金ETF华夏则直接追踪金价,一手对应1克实物黄金,它帮助投资者免去管理实物黄金的繁琐,支持T+0交易,流动性上佳,受到不少投资者的喜爱。场外投资者可关注黄金ETF华夏的联接基金(A类:008701,C类:008702).
在当下全球金融市场的模式转换期,黄金价格的历史性波动,不过是这场变局的缩影。当信任愈发成为时代的稀缺品,投资的终极目标,或许不再是追逐某类资产的暴涨,而是手握一些“无需他人承诺”的硬通货。黄金的投资价值,也从来不是投机的暴利,而是无常世事中内心的安稳。毕竟,能让人睡得踏实的配置,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