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捡土豆最先火起来的是锡林郭勒盟西干沟乡。外地自驾游的游客偶尔踏入附近田地,被允许免费在农户的田地里刨土豆。老农秋收后把不要的土豆留在地里,这是农家人的习惯。广袤的田地、新鲜的土豆、潮湿的土壤,沉浸于都市生活的城市人在这里挖土豆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内蒙古的土豆在网上火了,成为顶流网红,有些人跃跃欲试,纷纷建议将捡土豆培育成旅游产业。其实,土豆出圈的背后,原因或许不在土豆本身。
捡土豆最先火起来的是锡林郭勒盟西干沟乡。外地自驾游的游客偶尔踏入附近田地,被允许免费在农户的田地里刨土豆。老农秋收后把不要的土豆留在地里,这是农家人的习惯。广袤的田地、新鲜的土豆、潮湿的土壤,沉浸于都市生活的城市人在这里挖土豆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许多城市人不知道土豆是怎样生长的,当双手抚摸土地,亲自翻腾黑土,挖土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随着小铁锹深深插入土壤,黄澄澄的土豆破土而出,这时的心里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坦;他们在挖得疲劳时,老乡们及时送上了柔软的手套和热腾腾的奶茶,离开时还获赠一些大土豆,挖土豆的人们无疑因此完成了一次精神疗愈。想起了孟浩然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种淳朴、亲和、悠闲、温暖的感觉,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很久不见了。
捡土豆热了,不是因为土豆好吃,也不是因为土豆免费,而是久居城市的人们碰巧撞见了农村乡下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处事风格。
广袤的田野,亲切的农耕,朴素的农民,这幅熟悉的乡村画卷,正从现代生活的视野与记忆深处缓缓隐退,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少之又少。至于亲身踏入田野的采风、俯身泥土的调研,于多数人而言,更是遥远而陌生的念头。所以,与其说土豆成为网络的顶流,毋宁说乡村生产、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波顶流,本质上是城市人对乡村的围观,或是隔着屏幕对乡村生活的体验,更是久居城市生活的人们借此放飞身心、挥洒自由。
在流量的裹挟下,随后不少地方推陈出新。有的农户吆喝人们来挖蔓菁,视频里满野绿色,红的白的蔓菁,雪白香脆,此时的乡村生活无疑散发着憧憬和诱惑;有的农户通过视频展示线椒,满地的红色,一簇簇一捆捆,此种丰收的景象和收获的喜悦,城里人能见几回;还有的农户邀请人们摘包菜、南瓜、向日葵,甚至还推出采摘路线图,传播烹饪方法,吸引着网友身临其境、一试身手。当然,这场由土豆引发的流量热终将退去,但它揭示的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流连忘返不会消散。这不由地让人们思考,为何许多人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流量就是这样汹涌而来,展示了农村、农民、农品,也唤醒了久居城市人们想紧贴大地、呼吸乡村新鲜空气的愿望。这场看似偶然的“土豆热”,是人们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渴求,也是城市人对田园牧歌的呼唤,更是人们对乡土精神的留恋。
文/梁学东
来源:包头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