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收传票?贵阳广州西安买家成被告 这3种情况普通人最容易踩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6:46 1

摘要:打开快递刚试穿新鞋,突然收到法院传票;在直播间抢的低价包,竟让自己成了被告——2025年以来,贵阳、广州、西安等地接连出现网购者被起诉的案例,有人甚至没搞懂咋回事,就被索赔数万元。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从普通买家到兼职学生,越来越多人卷入网购相关的诉讼里,背后藏着

打开快递刚试穿新鞋,突然收到法院传票;在直播间抢的低价包,竟让自己成了被告——2025年以来,贵阳、广州、西安等地接连出现网购者被起诉的案例,有人甚至没搞懂咋回事,就被索赔数万元。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从普通买家到兼职学生,越来越多人卷入网购相关的诉讼里,背后藏着不少容易踩的"法律坑"。

贵阳南明区的张女士最近就遭了这事。今年3月她在某电商平台花280元买了双某知名品牌运动鞋,收到货后觉得做工一般但能穿,就没多想。直到9月收到法院传票,才知道这双鞋是假货,品牌方把包括她在内的200多个买家都告了,要求每人赔偿5000元。"我就是个普通买家,怎么卖假货的没被重点告,反而告我们消费者?"张女士找律师咨询才明白,品牌方是想通过起诉买家倒逼卖家现身,可她这无辜躺枪的滋味实在难受。

广州的大学生李华更冤,他的遭遇给兼职人群敲了警钟。去年假期找日结兼职时,用工方让他用身份证注册手机号,还配合刷了脸,说是"走流程"。拿到80元报酬的李华没当回事,直到今年7月被某运动品牌告上法庭,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用来注册了售假网店,对方索赔30万元。庭审时网店已经关闭,虽然李华说自己是被冒名注册,但法院认为他知情且配合提供身份信息,最终判他赔偿2万元。"早知道借身份信息这么危险,给多少钱都不干。"李华追悔莫及。

西安雁塔区的案例则暴露了"知假买假"的风险边界。2017年到2022年,陈某陆续从王某处买了80多万元的品牌箱包服饰,后来发现是假货就报了警,查获的50多件商品多数是仿冒品。王某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四年,但陈某自己也没完全脱身——虽然他是受害者,但长期大量购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名牌",法院认定他对假货属性存在默许,原本主张的全额赔偿也打了折扣。

为啥好好网购会惹上官司?梳理这些案例能发现,普通人最容易踩的是这三个坑。

第一个是"身份信息滥用坑",这在广州、深圳等兼职需求大的城市特别突出。很多人找兼职时,对"刷脸注册""借身份证开账户"没防备,觉得只是走个形式。但根据法律规定,哪怕你没参与实际经营,只要提供身份信息为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就得承担责任[__LINK_ICON]。广州花都区法院今年已审理类似案件17起,涉案的全是学生和灵活就业人群,最小的才19岁。

第二个是"知假买假过度坑"。按理说买到假货该维权,但有些人把"退一赔三"当成牟利手段,就容易翻船。深圳龙岗法院今年判了个案子,余某一次买30件同款不同码的服装,发现材质不符就索赔三倍赔偿2.5万元,但法院认为他明显超出正常消费需求,最终只支持了1件衣服的三倍赔偿,才851块钱[__LINK_ICON]。法官明确说,这种以牟利为目的的购买行为,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第三个是"帮卖假货连带责任坑",贵阳这类案件占比不低。有些买家收到假货后,觉得质量不错又转手卖给朋友,哪怕没收多少钱,也可能被认定为"销售环节参与者"。贵阳南明区法院今年处理的一批售假案里,有32个被告是"二手转卖的买家",他们原本只是想赚点差价,最后却要和原卖家一起承担赔偿责任。

更让人头疼的是"碰瓷式维权"的搅局。有网友反映,自己买的普通茶具,突然被人起诉说侵犯外观专利,仔细一看对方是刚抢注专利就来索赔的。抖音上有法律博主揭秘,这类人专门把通用词汇、常见设计注册成商标专利,然后批量起诉小买家和小商家,把维权变成了"赚钱生意"。西安就有卖家遭遇过,自己卖了十几年的手工饰品,突然被起诉侵权,对方开口就要每件赔200元。

遇到网购相关的起诉该咋办?别慌,记住这几步能少走弯路。首先得及时签收法院传票,千万别当"鸵鸟",缺席审判只会更被动。然后赶紧梳理证据,像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商品检测报告这些,都能帮你自证清白。江西的邓某买到掺盐海参后,就是靠检测报告和购物记录,最终通过调解拿到了3万多赔偿[__LINK_ICON]。如果真是被冒名或碰瓷,一定要找专业律师,把身份信息被盗用、对方恶意诉讼的证据提交给法院。

预防永远比补救重要。在贵阳做电商维权的律师提醒,兼职时凡是要刷脸、交身份证复印件的,一定要问清楚用途,最好写下书面说明;网购别贪便宜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名牌",遇到商品信息含糊的多留个心眼;就算买到假货,也别随便转卖,走平台投诉或法律途径才是正道。广州市场监管部门今年还专门发布了指引,教大家识别兼职中的身份信息陷阱,建议保留用工方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凭证。

说到底,网购被起诉的案例增多,一方面说明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普通人法律意识的短板。品牌方维权没错,但不该让无辜买家背锅;买家想占便宜或图方便,也得守住法律底线;那些碰瓷式维权的,更是钻了法律空子,迟早会被规制。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人遇到过网购被起诉的事吗?兼职时被要求提供身份信息,你会怎么核实用途?如果买到假货,你是选择自认倒霉、平台投诉还是起诉维权?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看法,也给更多人提个醒。

来源:柚点小脾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