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发文,大批医疗机构要提供这一服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06:39 1

摘要:卫健委要求,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如何进一步推动分娩镇痛工作?“医学界”对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曲元教授。

原创 服务医者改善医疗 医学界

卫健委要求,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如何进一步推动分娩镇痛工作?“医学界”对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曲元教授。

撰文 | 燕小六

“到2025年底,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

年中,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分娩镇痛综合管理和能力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提供产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分娩镇痛服务。

“这是继2018年《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国家层面再次以重磅文件形式,推动分娩镇痛的全国普及工作,可见其重视程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曲元告诉“医学界”。

曲元医生是“无痛分娩”的受益者,也是基层分娩镇痛技术普及与推广的中坚力量。她曾亲历中国分娩镇痛从“无人问津”到“星火燎原”的24年。

此刻回首,曲元坦言,自己既欣慰于政策与技术的双重进步,亦紧迫于相关技术要在基层落地仍面临重重挑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曲元近照。/图源:受访者

以下是曲元接受“医学界”访谈时的讲述。

医学界:您曾撰文介绍,自己以“小白鼠”身份尝试了无痛分娩。能给我们聊聊当时情况吗?

曲元:无痛分娩不是新技术。它需要在产妇的脊椎间隙穿刺,置入一根细导管,持续向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注入少量麻醉药物,阻断疼痛信号传递。这和剖腹产的麻醉技术差不多,区别是剖腹产麻醉用药量更大一些,约是无痛分娩的10倍。

医学界公认无痛分娩是一项简单易行、安全成熟的技术,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但我国推行无痛分娩的起点,要追溯到196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教授张光波开始“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临床研究,翌年完成论文《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探讨》。

这篇论文第一次在中国证实了无痛分娩的可行性。遗憾的是,文章于几十年后,经多方努力,才发表在美国期刊《麻醉与镇痛》(Anesthesia & Analgesia),让国外同行见识到我国分娩镇痛的发展状况。

我的老师徐成娣做过无痛分娩相关研究。1994年,我要生孩子,就去求她给我做无痛分娩。徐老师特别爽快答应了。

我是晚上开始阵痛的。启动麻醉前,我疼得受不了,一直在喊“徐老师救救我”。无痛分娩一上,我整个人就轻松了,好好睡了一觉。后来,助产士检查发现宫口开全了,我都不知道,一点痛觉都没有。

开宫口就是子宫颈口扩张的过程。随着产程推进,宫颈口会慢慢扩张,直到10cm,即为宫口全开。

宫颈扩张在整个分娩过程中耗时最长。对初产妇来说,宫口开全约需11-12小时。而从宫口完全扩张到胎儿娩出,正常是1-2个小时。

般宫口开到3cm左右,疼痛感将非常明显。我见过太多顺产到一半,哭着喊着不生的人;也曾遇到过,产妇疼得受不了,跪着求大夫剖腹产的,毫无尊严。

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开宫口等分娩疼痛排在第二位。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价,可以达到9分到10分。而采用无痛分娩的女性,评分都在3分以下。

医学界:很多人担心无痛分娩会损害产妇和胎儿健康,您怎么看?

曲元:我那会儿做无痛分娩,属于“摸索着进行”。当时没有镇痛泵,药物需要隔一段时间推注。期间也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比如,我是由两名助产士架着、走到分娩室,全程两条腿像踩棉花;胎儿娩出过程中,我不太会用力。

后来我做了研究,明白是麻醉剂量偏大,一部分运动感知被抑制。最后,产科医生用产钳,帮助我的孩子降生。但,如今我和孩子都很健康。日前,我的女儿也在分娩镇痛技术下,成为母亲。

医学界:这段经历,是否推动您日后一直推广无痛分娩技术?

曲元:我的现身说法已充分证明分娩镇痛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由此激发出我推广分娩镇痛的热情。

2000年,徐老师培养我接手、研究无痛分娩。最开始,我在医院内部小范围做。

麻醉科主任、院领导很支持我们创新。我们把镇痛泵等用于分娩镇痛,摸索出合适的药物配方,以满足不同时长的产程需求、维持有效的镇痛时间段。我们还申请到医院的科研课题。

200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分娩镇痛多学科协作组”,由麻醉科和产科共同参与,开创“中国式分娩镇痛”管理模式。我们开始规模化地推广这一技术。同期,我和产科老师还到央视《健康之路》讲课、做科普。

我们是全国开展无痛分娩最早的医院之一。但早期,我们遇到远超想象的阻力,包括麻醉医生人力不足,产妇及家属的误解,收费标准缺失等。幸运的是,医院、科室给了很大支持。

麻醉科专门给无痛分娩技术安排出3名麻醉医师,由我负责、统筹,大家以每24小时为一班次,三班倒地开展无痛分娩。

同时,一些老前辈们反复和北京市卫生主管部门沟通,确定“专项收费标准”,给无痛分娩定了200元的收费价格,比剖腹产麻醉略高一些。医院决定,这笔钱最终会以奖金形式、全部发放给参与无痛分娩的麻醉医师等。

很快,我们积累了60例数据,于2004年发表临床研究证实,分娩镇痛可将剖宫产率降低10%-15%,且不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

这些年来,我们团队还在欧美指南基础上,针对中国产妇特点优化一系列技术。包括我们采用独创的药物配方,平衡镇痛效果与运动阻滞,“可行走的分娩镇痛技术”成为中国特色。

而且,我们提出产妇程控硬膜外输注(PCEA),允许产妇按需自主追加药量,提升满意度。在第二产程管理中,采用“适度镇痛”理念,避免完全消除宫缩感、以保护产力。

分娩镇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服务模式革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探索出三大核心机制。包括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设立“产科麻醉评估门诊”,提前与产妇、家属接触和沟通,评估适应证,缓解焦虑、化解风险;设计“即刻剖宫产”应急流程,确保镇痛状态下紧急剖宫产的安全性。

尤其是最后一点,促成产科、麻醉科多方面磨合。根据传统做法,剖腹产术前至少禁食6-8小时。基于此,麻醉医生会提出,采用无痛分娩的产妇最好别吃饭,减少紧急剖腹产时出现危及生命的返流、误吸。

那么,有的人产程很长。今天一大早进产房,第二天早晨才生,中间三顿饭都饿着?产科提出,不让吃饭、人没劲,第二产程就没力气了。

多方沟通后,我们将产妇分为高危、低危。前者顺转剖的可能性大,在无痛分娩期间可能只会给产妇喂一些能量性糖水。如果是低危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大,就正常饮食。

目前在我院,产妇有无痛分娩的意愿,没有血小板低、凝血功能无障碍,后背穿刺部位无感染,都可以采取无痛分娩。

医学界:您在基层也做了很多分娩镇痛的推广工作,效果怎么样?

曲元:2002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首届“全国分娩镇痛学习班”,吸引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医护人员参会。那时,国内开展分娩镇痛的医院不足1%,许多产科医生甚至认为“疼痛是分娩的必经之路”。

2018年,我与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副主席尹玲教授共同发起“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项目,改变以往“请进来”办培训班的模式。

我们的专家小分队“走出去”、到基层,6年间足迹遍及内蒙、山东、四川、河北、陕西等10个省份,通过“理论培训+模拟演练+实地带教+培训后质控指导”的教学模式,为基层医院培养镇痛分娩骨干7200余人。廊坊市人民医院在培训帮扶后,分娩镇痛率从12%提升至70%,剖宫产率下降18%。

我们在选择去哪些医院教学时,有明确要求。包括年分娩量在2000-5000例,团队、建制完整,以后能成为当地的标杆医院。也就是说,我们专家团队离开后,受训医院要能带动当地其他医院,尤其是基层,一起发展无痛分娩。

“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项目。/图源:受访者

医学界: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此次发文,明确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您认为各方该如何落实?

曲元:2018年,国家卫健委启动首批913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建设,标志着政策拐点到来。数据显示,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从2018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2年的53.2%。

此后,多地明确分娩镇痛专项收费标准。江苏省等还将相关服务纳入医保。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省市地区没有较为合理的收费列项,绝大部分省市未将之单独纳入医保。

此次新文件提出“全面推进”,意味着分娩镇痛将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域覆盖”,其意义不亚于一场舒适化医疗发展领域的“人文革命”。

我国的分娩镇痛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在新政策背景下,我们需聚焦以下方向:

1.构建分级诊疗网络三甲医院:研发标准化培训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支援中心;县域医院:推广“麻醉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新生儿”协作模式,简化镇痛流程。2.政策配套“组合拳”医保杠杆: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付费单列项目;绩效激励:提高麻醉医生产科轮岗待遇,设立专项考评指标;质控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娩镇痛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全国分娩镇痛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并定期反馈、指导。3.社会动员的“破圈行动”媒体宣传:邀请公众人物分享无痛分娩体验,破除“疼痛光荣”的陈旧观念;家属教育:在婚检、孕检环节增加镇痛科普模块;产妇赋能:推广“分娩计划书”,鼓励产妇主动参与决策。

一位接受镇痛顺利分娩的产妇告诉我:“无痛分娩就是人类之光,这不是‘怕疼’的矫情,而是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尊重。”

推广分娩镇痛这条路,我已经走了24年。在新政策东风下,我期待与同行们继续深耕,让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产妇“无痛”,更要让她们舒适、安全、无忧地迈上妊娠、分娩之路。

来源:许晓锐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