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花猫又上热搜,这次不是因为卖萌,而是因为科学家说它们快“说人话”了。
三花猫又上热搜,这次不是因为卖萌,而是因为科学家说它们快“说人话”了。
3月,东京大学公布:三花猫能发出5种新音调,比家猫平均多一套“方言”,项目组直接拿它训练猫语AI。
我看完只想问:它到底想骂谁?
先别急着感动。
剑桥同一周丢出基因炸弹:三花毛色除了X染色体捣乱,还蹦出一个叫FSHR的突变基因,像调色盘最后一滴橙,浓淡全靠它说了算。
原来我们以为的“随机花纹”,其实是基因在排兵布阵,半点不由猫。
更扎心的是,日本短尾三花被IUCN贴上“近危”标签,全球纯种不到两千只。
网红脸还没刷够,老家底就快没了。
政府砸钱保种,可一只猫从怀孕到出栏最快也要四个月,赶不上热搜的速度。
养猫的也别侥幸。
美兽医协会翻完三千例绝育记录,给三花盖了个红章:氯胺酮代谢慢,剂量得减两成,不然醒得晚,应激大,钱包更瘪。
中国农大顺势推出“三花专用粮”,添南极磷虾油,说是能让毛色亮17%,我算了下,一斤粮贵八块,等于给猫买粉底液。
文化圈同样杀疯了。
故宫把馆藏三花做成数字藏品,《嘉靖御猫》一秒卖8.8万,买家到手就挂闲鱼,标价翻三倍。
日本招财猫博物馆连夜加班,把最老的三花猫塑像往前推到1682年,证明“招财”这事,三花已经干了三百多年,比茅台还老字号。
一条条新闻刷过去,我突然明白:
三花猫根本不是猫,是流量密码。
科学家靠它发论文,品牌靠它割韭菜,政府靠它拉文化GDP。
猫呢?
猫只想多要两口罐头,却阴差阳错成了时代滤镜下的彩色印钞机。
所以别再说“保护三花”是为了地球多样性,
直白点,
没了它,我们少了一个能把基因、货币、萌点同时拧成麻花的故事主角。
而故事一旦没人续写,
再好看的橘黑斑纹,也只是一撮会掉毛的颜料。
来源:喵星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