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桐城市城区,一条全长100余米、宽2米的六尺巷,如温润玉簪嵌入城市肌理。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桐城市城区,一条全长100余米、宽2米的六尺巷,如温润玉簪嵌入城市肌理。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游客络绎不绝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感恩奋进步履不停。如今,“六尺巷”不仅承载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佳话,更在过去一年间,成为桐城人践行文化传承、推进治理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催生出景区繁荣、社区和谐、乡村兴旺的生动实践。
古韵新辉,一巷风华引客来
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六尺巷景区迎来客流高峰——8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海内外游客踏上青石板路,或驻足品读墙面上的礼让故事,或用镜头定格白墙黛瓦的徽派古韵,或跟着导游的讲解,细细品味“谦让”二字背后的处世智慧。
桐城六尺巷内设置的国庆主题打卡点深受游客喜爱
走进景区主题展馆,图文、影像与实物展陈交织,生动呈现廉洁文化与礼让精神的传承脉络。“让六尺巷蕴含的‘和为贵’精神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新光彩。”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博物馆馆长叶鑫的讲解,让游客驻足深思。
位于桐城六尺巷东边的“礼让”石碑坊
自2024年10月以来,六尺巷景区以“礼让文化”为核心,通过挖掘文化底蕴、创新文旅场景、升级服务品质,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廉政教育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目的地。桐城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方莉莉介绍,六尺巷景区已累计举办文化体验、主题互动活动80余场,接待游客230万人次;2025年成为社会团体研学热门选择,累计接待社会团体超2000个、研学团队约700批次,日均客流量较往年同比增长4倍,文化传播力与景区吸引力显著提升。
位于桐城六尺巷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碑坊
如今,礼让文化已融入桐城城市日常:十字路口司机主动礼让行人,邻里争执因“学六尺巷精神”化解,学校课堂上传讲张英让墙故事。文化氛围也带动周边商户发展,在六尺巷旁经营奶茶店的马大哥笑着说:“以前每天卖几十杯奶茶,现在能卖几百杯,国庆假期最忙的时候一天卖五百多杯,真是沾了六尺巷的光。”
以让为美,“六尺巷工作法” 绘就和谐画卷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之中,“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在桐城应运而生,这项以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调解群众矛盾的工作法,实施以来成效卓著。张耘是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同时,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六尺巷典故中张英的十二世孙。“我们把六尺巷礼让精神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开文化课堂、演巷陌故事、设调解窗口,让居民懂礼让、守和谐,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张耘笑道,如今社区矛盾减少,邻里笑脸增多,矛盾处理成功率大幅提升。
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红色港湾党群服务站
不久前,社区三户居民因旧围墙拆建问题各执一词。张耘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把居民请到调解室,从六尺巷的故事说起:“当年张家和吴家,能为了邻里和睦各让三尺,咱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 一番话让情绪激动的居民冷静下来,最终主动各退一步,问题顺利解决。“现在遇到事儿,大家都会先想起六尺巷精神,邻里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 张耘说。
在桐城,将礼让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已变得很普遍,距离六尺巷不远的西苑社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因 “脏乱差” 让居民头疼不已,如今却道路整洁、楼道清爽,处处透着祥和。
西苑社区红色港湾党群服务站阅读空间
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乔丽娟带领大家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用“和”文化感召人,使得社区一跃成为安庆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示范社区。近两年,西苑社区共拆迁拆违房屋百余户,无一起纠纷、无一件信访,拆迁拆违户人人满意。乔丽娟也被居民亲切称为“金牌调解书记”,她常说:“以真心换真心,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正是靠六尺巷精神,‘问题社区’变成了‘和美家园’。”
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
西苑社区的蝶变还体现在社区创新推行的 “四微工作法”,即激活微网格、共建微联盟、做实微服务、探索微信用。 “我们把社区划成4个全科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专职网格员带队,搭配18名兼职网格员,大家每天走街串巷,成了社区的‘活地图’。” 乔丽娟说,社区还组建有“彩虹之家”“林苑之家”等党建联盟:“彩虹之家”将居民信息按类型标注颜色,退役军人党员帮修家电,教师党员辅导孩子作业;“林苑之家”定期办政策宣讲会、开放阅览室。此外,“信用超市”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热情——参与志愿活动攒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垃圾分类督导、文明宣传队伍。
农旅融合,乡村奏响发展新乐章
礼让和谐润人心,乡村更添好景致。从桐城市区向南沿旧206国道行驶约8公里,便到了范岗镇杨安村。这个曾很普通的村庄,如今凭借农旅融合发展,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成为桐城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凯盛浩丰(桐城)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杨安村,凯盛浩丰(桐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外引人注目。作为科技赋能农业的典范,产业园已投产一、二期项目,采用尖端技术实现番茄等高附加值作物全年高效、绿色生产,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稳定收入,直接带动本地百余人就业,劳务收入超300万元。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优势,杨安村还打造了5000余亩富锌香米基地。“我们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还注册‘文都杨安’商标,让普通大米变成‘金米粒’。”杨安村党总支书记黄加云介绍,富锌香米亩均收益比普通大米提升40%,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
2025年9月,杨安村“拾趣杨安”农文旅项目正式开业,成为村庄发展“新风口”。项目以“多元体验、沉浸享受”为定位,打造大官塘旅游区、研学基地、露营绿地、垂钓中心等特色区域。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这里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小火车载着游客穿梭绿水青山,湖心岛野奢露营地坐满享受自然的游客,研学基地里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如今的杨安村,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200万元。
杨安村“拾趣杨安”农文旅项目
从六尺巷的文化传承,到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再到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奋进的桐城人以礼让精神为笔,在城市发展的画卷上不断书写新篇,在传承创新中绘就更加绚丽的民生图景。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叶佳超
图片:高 斌 朱晓桐
编辑:张倩莹
校对:刘洁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