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观看过一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电视政论片《必由之路》时,被其中播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奢侈品“三转一响”所吸引。对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虽然也曾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我唯独对那小小的收音机却情有独钟。正是有了它,让我见识了评书的艺术魅力。正是在评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加西亚·马尔克斯
曾经观看过一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电视政论片《必由之路》时,被其中播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奢侈品“三转一响”所吸引。对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虽然也曾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我唯独对那小小的收音机却情有独钟。正是有了它,让我见识了评书的艺术魅力。正是在评书艺术家那各具特色的温暖的声音中,我度过了自己书生意气的少年时代。
小时候的农村,不仅物质匮乏,精神更贫乏,既没有什么娱乐,也缺少书籍阅读。尤其是在冬天,天黑的早,饭后做完作业,实在是闲的无聊。于是相约一帮同龄小伙伴,到几家长辈家里听讲故事(当地人称之为“叨书”)。就是在那些漫漫冬夜里,断断续续地听到了诸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张飞喝退百万兵”、“姜子牙下山”等历史故事,虽然有些不明就里,但对于当时还幼小的我,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通过电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那时候我的家里正好有一台刚买一年左右的收音机,好像是上海牡丹牌的,音质相当不错。就是从那时起,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和傍晚六点半,收音机里准时演播“空中书场”节目,说书人仅凭一己之嘴滔滔言辞,伶牙一碰千军万马,俐齿轻摇故国神游,让我们听的津津有味如醉如痴,即使废寝忘食也乐此不疲。
记得最初收听的评书应该是陈清远先生的《大隋唐》,随着陈老先生简洁明快抑扬顿挫的演说,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登台亮相。当时印象最深的英雄就是那个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江湖赞誉为"奇男子、大丈夫,赛孟尝、似专诸,疼兄爱弟,舍命拳交,仗义疏财,挥金似土"的神拳太保秦琼秦叔宝。还有就是四猛十三杰十八条好汉的排名和字号,以及古代兵家惯常排布的十大阵法,诸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环套月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子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这也一度成为了我当年向同学炫耀的资本。 收听《岳飞传》和《杨家将》记得是在晚上,当家里其他人都睡下之后,我把收音机藏在被窝里,戴上单听耳机摸黑搜索着评书节目。刘兰芳先生那特有的音质,特别是绘声绘色的摹声,把我的思绪带入到千百年前的情境之中。那“哒哒……”的马蹄声,从大师的口中传出,就像真正的战马嘶鸣着在我的身边掠过;杨门女将头上缨珠乱颤挥枪刺杀的飒爽英姿,展现在我的面前。那细腻逼真的描摹,让我如临其境。岳鹏举枪挑小梁王大闹武科场,报国寻门;杨家将金沙滩惨战几近覆没,忠烈满门。此外还有寇准背靴访六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评书中展示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惨烈场景,也展现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儿、百般恶毒的小人、侠骨柔情的儿女、铁骨铮铮意志不灭的将军等人物形象,听来令人情感难抑思潮起伏。
后来陆续的又听过袁阔成的《烈火金刚》、《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等。至于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百年风云》、连丽如的《东汉演义》、田连元的《水浒传》、《三侠五义》等都是在上了高中后才时断时续的听过一些片断。这些评书情节,虽说大同小异,但经评书大师的演播渲染,却总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出奇制胜扣人心弦——山穷水尽,老英雄仰天长叹,虎目浊泪滚落;柳暗花明,少年郎杀出重围,枪尖热血滴答。我们激动于十八路诸侯反隋、八大锤齐聚的风云际会;陶醉于桃园三结义、英雄排座次的豪情万丈;惊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运筹帷幄;悲伤于岳飞魂断风波亭、关云长败走麦城的英雄末路;愤怒于杨六郎前线杀敌而后方冷箭暗射,梁山好汉浴血奋战而宋江玩弄权术招安受降……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壮和别样的情怀。也许正是在那些评书的浸润中,年少的我们初步形成了朴素正确的价值观,也扣紧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我在评书中知道了许多的历史知识,虽然那只是野史或者演义,但对我后来选择学文还是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评书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比如在听《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袁阔成先生在讲到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策",竟然先把陈寿《三国志》中的一段文言文朗声道出:“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后才加以翻译解读。后来当我在课堂上学到《隆中对》这篇文言文时,居然能够不借助任何参考而将该文意译,这不能不得益于先前听过的这段评书。还有就是评书中许多对人物形象的描述,文字精彩,对仗工整,表达流畅,一气呵成。如火烧赤壁华容道曹操遇关羽时就有一段这样的贯口:“看一对门旗,上书两行大字——青龙偃月惊宇宙,赤兔宝马踏乾坤。当中一杆坐纛旗,绿缎色,掐金边走金线红飞火焰,上绣几个大字——汉寿亭侯,正当中一个红月光,月光里边一个斗大的‘关’字。纛旗下有一员大将,身高八尺开外,金盔金甲绿征袍,胯下赤兔胭脂马,手提青龙偃月刀,手捻长髯微合凤目,正是那关羽关云长……”。在那些历史人物的举手投足、沙场冲杀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悠悠长长地熏陶至今。
现今评书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少年时代听评书的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以评书这种很民间的方式默默的渗透到我的心田,那些古老的故事、人物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它们陪伴我、安慰我、鼓励我,充盈着我生命的每一个空间,一如那少年时代每天中午和傍晚的美好时光,成为记忆时空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作者简介:王利君,男,1966年出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中学高级教师,和林格尔县作协副主席,呼和浩特市作协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业余喜欢涂鸦,有多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于县市级报刊或获奖,作品入选多部出版文集。
(编辑:破晓)
来源:新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