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评价,原本属于中国的衡水中学、毛坦厂,但在美国旧金山的洛厄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帕罗奥图的冈恩高中(Gunn High School)、纽约的斯蒂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里,同样精准。
“他们是念书的机器。”
这句评价,原本属于中国的衡水中学、毛坦厂,但在美国旧金山的洛厄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帕罗奥图的冈恩高中(Gunn High School)、纽约的斯蒂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里,同样精准。
在许多中国家长的印象中,美国教育是轻松自由的代名词,是创造力的摇篮,是对“分数至上”的反面。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调查报告与真实案例却不断打破这一乌托邦幻象——美国的顶级高中,也在“内卷”的赛道上一路狂奔,甚至走到了东亚模式的镜像版本。
本文带你走进这些“美版衡水”,探究隐藏在精英教育背后的压抑、分裂与焦虑,也从亚裔家庭的身影中,看清“成也内卷,败也内卷”的真实教育困局。
曾经,在国内提到“超级中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衡水中学:封闭式管理、极限式训练、顶格式考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样的战斗氛围也并非孤例。
坐落于硅谷帕罗奥图的冈恩高中,地处美国最富裕、学历最高的小镇之一。学生家长非富即贵,不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就是硅谷的工程师、创业者。
学校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加州大学系统,约20人录取斯坦福。
听起来梦幻,但在2009年,连续5位学生在半年内选择在同一个铁路口卧轨自杀,让这所“升学奇迹工厂”被蒙上阴影。
Harry Lee是死者中的一名亚裔,曾经性格开朗,喜欢搞怪。没有同学想到他会自杀。
“在这里,不进顶级大学就像人生失败。”——一位高三学生这样形容。
高二学生Martha Cabot:“我感觉不太好。我很想在学校过得开心,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是现在完全没有。”
旧金山的洛厄尔高中,则是“亚裔内卷”现象的典型样本。
这所建校近170年的公立名校,录取制度严苛,生源中超过40%是亚裔。
学校被誉为“An Asian Excellency School”,学生平均GPA高达4.7,修完所有AP课程、SAT满分、课外活动履历亮眼,是“卷王”扎堆的地方。
纪录片《Try Harder!》真实记录了这所学校的6位学生申请名校的全过程。即便他们大多都符合藤校的“标准配置”,最终也只有一半人进入梦校,其余只能“退而求其次”。
一个女孩失望地说:“我努力了四年,最后却进了一所不需要努力就能进的大学,那我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拼?”
在这些超级中学中,亚裔学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他们的努力几乎成了学校的基石:父母操办升学策略、密集参与背景提升项目、从小上补习班、学乐器、练体育、刷竞赛、当社团主席……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种“完美模板”,让他们在藤校面前显得太过“标准化”。
芝加哥高地公园高中
在洛厄尔,流传着一句话:斯坦福“不喜欢洛厄尔的学生,尤其是亚裔”。
一位学生曾当场问斯坦福招生官:“是不是因为我们是亚裔,你们才不录取我们?”招生官反问全场:“你希望你身边的同学都和你一模一样吗?”无人举手。
在名校的眼里,“优异”远远不够,“杰出”才是门票。而当一个群体“过于优秀”,反而成了劣势——不够特别,不够有故事,不够“多元”。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一书中记载:耶鲁大学因一名申请者在推荐表上被勾选了“优秀”而非“杰出”,直接拒绝了对方的申请。
亚裔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是全美顶格的。
MIT招生官来校宣讲,亚裔家长双双出席,做笔记、提问、模拟面试;为布朗大学的招生官送上新年红包和电影票(虽未被接受);为了一个GPA小数点,父母愿意三番五次给老师写邮件、打电话、亲自登门。
LendEDU的报告显示,在所有族裔中,亚裔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支持和经济支持最多。“鸡娃”在他们那里不是战术,而是信仰。
但也正是这种信仰,塑造出了一批批“公式化”的申请者——卷而不异、优而不特。
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不是不优秀,而是优秀得太雷同。
而名校招生更像是一场“多样性竞赛”:“高分选手”扎堆的场景,反而令招生官挑花了眼。
于是,有人明知是梦校,还是申请26所大学,被常春藤全拒;有人家庭经济拮据也要住在学区,只为不离开那所“监狱般”的高中;有人从小被父母托管人生,连人生目标都由母亲设定——哈佛、医学院、外科医生。
2018年,帕罗奥图的铁路道口换上了监控摄像,这是一项预防自杀计划,随时记录道口有没有恍惚的高中生。
一位老师曾无奈地说:“我们的学生普遍反映,大学比高中轻松太多。”
当学习成了唯一目标,人生就失去了维度;当升学成了唯一出口,失败就变成了世界末日。
这不只是学业压力,更是认知压迫、心理折磨与社会评价的裹挟。
高四学生Anna Barbier:“我有很多朋友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这太不正常了。”
一边是家长焦虑,一边是高校筛选逻辑的变迁,中间是被卷裹其中的孩子。
无论是在旧金山、硅谷,还是在纽约、芝加哥,那些“像衡中一样战斗”的超级中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美国。
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斯坦福鸭子综合征”:水面上平静自若,水下却拼命蹬腿。所有人都装作毫不费力,只有你一个人在咬牙坚持。
但事实是,每个人都在拼命,只是没人说出口。
在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度稀缺之下,即便在“自由”的美国,公平也难敌阶层固化,个性也难敌结果导向。
就像纪录片《Try Harder!》中的一位女孩所说:“我们都像在演戏,为了申请那所学校写一个完美的剧本。”
2021年,斯坦福大学附属研究机构 Challenge Success 对全美4.3万名精英中学学生的调查显示:
75%的学生“经常或总是感到压力”;
66%的学生“担心无法考入理想大学”。
而在高压与焦虑之中,我们或许都忘记了:教育的终点,不是藤校offer,而是独立完整的自我。
不管是在衡水,还是在洛厄尔,真正的教育应该回答的是: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他们被谁录取。
四年的高中、几十份申请、无数次熬夜和泪水——这一切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未来博弈的开始。
而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这个世界接纳。
10月18日-24日,我们将联合SAT/AP考试主办方CollegeBoard、升学规划专家,以及9所世界名校招生官,共同举办【多国申请线下分享会】:
✅CB官方解读AP与SAT备考策略与建议
✅独家!招生官揭秘各校在GPA、标化、文书、推荐信等核心要素在评估众的实际作用与权重,助你精准准备申请材料
✅升学专家现场剖析多国联申成功案例,带你理清规划思路
✅现场提问!收获CB与招生官针对性的建议与解答
扫清申请路上所有不确定性!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