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 10 月,谷歌宣布未来两年将向比利时注入 50 亿欧元扩建 AI 基础设施,这是继 谷歌9月计划在英国68亿美元投资后,谷歌在欧洲的又一重磅布局。与此同时,其在智利筹备两年的 2 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却因环评受阻、能源危机等问题被迫重启规划。
2025年 10 月,谷歌宣布未来两年将向比利时注入 50 亿欧元扩建 AI 基础设施,这是继 谷歌9月计划在英国68亿美元投资后,谷歌在欧洲的又一重磅布局。与此同时,其在智利筹备两年的 2 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却因环评受阻、能源危机等问题被迫重启规划。
一进一退之间,不仅折射出科技巨头在算力基建上的战略摇摆,更揭开了 AI 时代地缘选择的核心密码,当算力成为与水电同等重要的基础资源,选址早已不是简单的成本考量,而是一场融合能源、合规、市场与战略的系统博弈。
01
算力即命脉全球争抢的确定性机会“如果给 OpenAI 的推理算力翻一倍,一个月内其收入几乎会翻倍。”Groq 创始人 Jonathan Ross 的论断,精准戳中了 AI 产业的核心痛点。在生成式 AI 与智能体技术的双重驱动下,算力已从技术支撑升级为产业命脉,这正是全球资本疯狂涌入 AI 基础设施的根本逻辑。
AI 产业的发展遵循着清晰的演进路径,基础设施先行,模型平台跟进,最终实现应用爆发。如同城市发展必先修建高速公路,无论未来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智能物流系统,都离不开算力“道路”的支撑。
国投证券研报指出,AI 基建正拉动算力需求进入高端化迭代周期,这种需求并非弹性消费,而是贯穿大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全流程的刚性支撑。以 OpenAI 与甲骨文等科技公司的 “星际之门”在挪威的计划为例,其单座数据中心就需部署10万个英伟达芯片,功率需求高达 230MW,相当于一座大型核电站的供电能力。
算力在 AI 三要素中具备独特的战略价值。数据受限于隐私保护与采集成本,算法依赖长期研发积累,而算力是唯一可通过短期投资快速提升的核心要素。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球超大规模运营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增至 1136 个,较五年前翻番,这种扩张速度背后正是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尔街预测本轮 AI 基建投资浪潮规模将达 2 万亿至 3 万亿美元,对科技巨头而言,算力基础设施是未来竞争的“护城河”。谷歌云、微软 Azure 等玩家早已意识到,谁掌握了算力供给的主导权,谁就能在 AI 服务市场占据主动。这种认知推动着行业竞争从算法迭代升级为算力军备竞赛,而选址作为基建落地的第一步,直接决定了这场竞赛的胜负走向。
02
军备竞赛全球算力投资的三大战场当前全球算力基建已形成三大核心战场,不同区域基于自身禀赋走出了差异化路径,但都遵循着 “资源适配 + 战略卡位” 的底层逻辑。
2025 年 1 月,OpenAI 联合日本软银、美国甲骨文启动 “星际之门” 计划,宣布投资 5000 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合计 10 GW级别的 AI 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 2025 年新增算力容量的总和。这个堪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 AI 基建项目。
该计划的选址策略极具代表性,例如得州阿比林园区紧邻清洁能源基地,可接入风电与天然气发电;俄亥俄州罗兹敦选址复用原通用汽车工厂,利用既有厂房与电网资源;新墨西哥州选址则看重其广阔的土地与低电价优势。这种“能源优先、因地制宜”的思路,使得首个阿比林园区在2025年实现总供电能力2.2GW。
面对全球竞争,国内选择以国家战略推动算力资源优化配置。“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在贵州、内蒙古等西部能源富集区建设超算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既解决了东部土地紧张、能源成本高的问题,又带动了西部数字经济发展。
国内科技企业与运营商形成了协同作战的格局,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规模超过过去十年投资总和;中国电信在上海临港打造百亿级超级算力中心,可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则聚焦算力数据平台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这种 “国家队 + 民营企业” 的组合,使得中国在智能算力规模上快速追赶。
欧洲曾因算力基础设施滞后陷入被动,马克龙坦言:“欧洲占据全球20%的AI 算力需求,却仅掌握3%-5%的算力供给能力。”谷歌的 50 亿欧元投资恰似“及时雨”,而此次比利时圣吉兰数据中心的选址,成为欧洲算力突围的关键落子。
这座数据中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谷歌欧洲战略的核心枢纽,向西串联英国云总部,向东衔接德国研发中心,形成算力供给 — 技术研发 — 行业落地的闭环。其服务半径可覆盖德、法、荷等核心经济区,可直接服务宝马、拜耳等工业巨头的智能化需求。这种 “单点突破、辐射全域” 的策略,也许能够帮助欧洲快速弥补算力短板。
03
选址密码从智利败局到比利时胜棋的底层逻辑谷歌的选址摇摆极具标本意义,2022 年谷歌规划的智利数据中心因多重危机夭折,2025 年却重仓比利时。两个项目的命运反差,恰恰揭示了 AI 基建选址的三大核心要素。
谷歌在智利的 2 亿美元项目,最终因环境、能源、合规的三重打击被迫重启。起初,项目因采用水冷却技术引发水资源担忧,尽管谷歌承诺改为空气冷却,但智利第二环境法院仍判定其环评报告未纳入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撤销环境认证。雪上加霜的是,比特币矿场与其他数据中心的涌入,导致当地电价三年内暴涨四倍,彻底侵蚀了成本优势。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市场错配。智利所在的拉美市场虽有增长潜力,但短期内难以消化大规模算力供给,而跨洋服务北美或欧洲又面临延迟过高的问题。多重因素叠加下,放弃项目成为谷歌的无奈选择,也印证了算力基建 “一步错、步步错” 的选址风险。
与智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利时圣吉兰数据中心完美契合了算力基建的选址要求,能源保障,该中心配备 2.75MW/5.5MWh 的电池储能系统,是谷歌首个零排放备用电源项目,既满足其 2030 年无碳能源目标,又通过参与比利时电网需求响应计划获得额外收益。比利时稳定的风电、核电供给与成熟的电网设施,彻底规避了能源波动风险。
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数据存储有严苛要求,比利时完善的数字监管体系与对 AI 伦理的明确规范,使得谷歌能安全服务欧洲企业客户,避免合规风险。
通过整合谷歌在欧洲的既有资产,数据中心的算力可快速对接德国汽车工业的自动驾驶训练需求、法国医药企业的研发算力需求,形成算力供给直接对应行业需求的即时响应机制。
如果说传统数据中心选址看重电价、土地等显性成本,AI 时代的选址已升级为 “算力 + 合规 + 能源 + 行业”的多维绑定。OpenAI 在阿联酋的5 GW数据中心,正是这种新逻辑的极致体现,既利用当地全球最低太阳能成本,又借助其中立地缘优势服务全球客户。
这种升级背后是算力属性的根本变化,当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资料,其基础设施就等同于工业时代的发电厂、铁路网,选址不仅决定运营效率,更影响市场控制权。谷歌将比利时定位为 “欧洲 AI 指挥中心”,本质上就是以基础设施换市场主导权,这种战略考量远超越了单纯的成本计算。
从智利到比利时,全球算力基建的布局热潮正在重塑科技地缘格局。这场竞赛中,选址不再是简单的地理问题,而是考验国家战略、企业眼光与资源整合能力的系统工程。
当 AI 算力彻底融入社会经济的血脉,我们终将发现,那些看似偶然的选址决策,实则早已写好了未来科技竞争的胜负剧本。而谷歌的战略转向,不过是这场算力地缘博弈的一个生动注脚。
欢迎邮局订阅2026年《电脑报》
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