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冷研之前的文章《古代战场,是拿长矛列方阵的厉害,还是弓箭排散阵的更危险?》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散兵部队难以兼顾“灵活性”和“机动性”,由于掩体面积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展开正面,在防御时不够坚决的问题。既然散兵部队在“被动防御”的情况下存在如此多的缺点,那么,如果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剑庶人
字数:4308,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编者按:在冷研之前的文章《古代战场,是拿长矛列方阵的厉害,还是弓箭排散阵的更危险?》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散兵部队难以兼顾“灵活性”和“机动性”,由于掩体面积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展开正面,在防御时不够坚决的问题。既然散兵部队在“被动防御”的情况下存在如此多的缺点,那么,如果让散兵部队投入到进攻战斗中,便又如何呢?他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多大作用?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按照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军事经验,步兵在战斗中主动朝敌人发起进攻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在冲锋途中,人们的体力会受到消耗,队形也会因步调和勇怯不一,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断裂,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在肉搏中,胜过老实地待在防御阵地上的敌人。
在Le Jouvencel(青年骑士)这一本以教育年轻贵族掌握军事技艺为目的,具有半自传性质的骑士小说中,作战让·德·布伊尔就这样写到:
朱文塞尔和他的队伍一路前行,这时他的一名线人传来消息说敌军正朝克拉托尔进发,他无法按原计划行事了……朱文塞尔因为得到的消息而不得不停下脚步。他的一名手下跑来报告说:“小心,敌人来了!”朱文塞尔对他的部下说:“下马!我们要坚守阵地,因为如果他们在冲锋时我们还在撤退,就会被打败!下马!”
朱文塞尔从马上跳了下来,他的部下也纷纷下马。他命人将战旗扛到一道树篱旁,然后在树篱中间摆开阵势,战旗立在阵中,周围是他的大部分部下。他在树篱两端各部署了一小队武装人员,弓箭手则沿着树篱仔细地排列在两队武装人员之间。他把所有的马匹和侍从都送到后方一片沼泽地里,以免被敌人夺走。
就在这时,敌人出现了,人数远远超过朱文塞尔的部队。他们看到朱文塞尔的部下都下了马,便相互说道:“这次,朱文塞尔和克拉托尔的所有人都归我们了。瞧瞧他们!嘿!他们根本不是对手!都下马!他们完了!”
敌人纷纷下马,趾高气扬地快速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朱文塞尔严阵以待,警惕而沉着。等敌人冲到朱文塞尔和他的部下面前时,已经气喘吁吁、乱作一团:有些人跑得比其他人快。冲到朱文塞尔阵线前的敌人纷纷被击倒、杀死。
当他们身后的那些人看到发生的情况时,便仓皇逃窜,乱作一团,每个人都急着去上自己的马——这就是朱文塞尔取得胜利的方式。上帝一直保佑着他。
朱文赛尔对他的同伴们说:“诸位大人,你们看到了吧,尽管敌人的数量比我们多出一半,却还是被我们击溃了。他们毫无作战计划,全都争着冲在前面。所以我要告诉你们,步兵进攻敌人会失败,而步兵坚守阵地则会获胜。
但如果是骑兵,冲在前面的会赢,留在后面坚守的会输。不过,无论是步战还是骑战,都有其战术和策略,我现在就给你们讲讲。”
……
步兵的战术应该与骑兵的战术完全相反。他们绝不应向敌人发起冲锋,而应站稳脚跟,保存体力,并利用一切微妙的手段让敌人先行动。如果敌人拒绝这样做,那么你的部队最好保持坚定,而不是被诱惑去行动:许多战役就是这样输掉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应推进到一个没有开放补给路线的位置——否则它就会被诱惑采取行动,这可能会导致耻辱或损害。因为如果补给短缺,军队将被迫进攻,或者进行可耻的撤退。
所以,利用优势的投射火力,迫使敌军对我方发起反冲锋,进而在阵地战中击败敌人,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战术。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关于亚历山大和凯撒的历史记载:
《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一》:
2.听到他们移动的消息之后,亚历山大就回兵追击这些特利巴利人,发现他们已经在扎营。这批人,既然已经被追上,就只好在河边的峡谷附近把阵势摆开。亚历山大把方阵变成纵深队形,亲自率领跟他们对阵;命令号箭手和使用投石器的人先去进行前哨接触,向这些部落兵射箭投石,看是否能把他们从峡谷中引诱到开阔地上来。
当他们进入射程向这些特利巴利人箭石齐发时,这些部落兵知道弓箭手身边无利器,于是就冲上来跟他们肉搏。但是,亚历山大既然已经把他们从峡谷里引了出来,就命令菲罗塔斯率领马其顿骑兵打击他们冲到最前边来的右翼;命令希拉克雷狄斯和索波利斯率领由博提亚和安菲坡利斯来的骑兵打击其左翼。
他亲自率领步兵方阵以及已调到方阵前边的其余的骑兵,攻打敌人的中央。两军在远距离对战时,特利巴利人还能坚守。但当方阵以密集队形向他们勇猛冲杀,骑兵也不再掷矛,而是真地用战马冲他们,这里一冲,那里一撞,到处都猛冲乱撞的时候,敌人招架不住,掉头就跑,穿过峡谷奔往河边去了。
在溃逃中有三千人被打死,活捉的只有少许,这是因为河边树林茂密,夜幕又已降临,马其顿人不能穷追的缘故。据托勒密记述,马其顿方面只有十一名骑兵和四十来名步兵阵亡。
《高卢战记·卷五》:
35.敌军令行禁止,一直在严格执行各项指令。每当有罗马步兵大队冲出环型阵时,敌军就全速撤退。同时,当那支队伍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外面时,它那袒露出的侧翼就会立刻遭到一阵阵矢石的攻击。
当步兵大队退回原处时,之前退下的敌军以及附近留在原地的敌军,就赶上来将其包抄。如果罗马军队原地保持环型阵,则其英勇善战的特点则毫无用武之地,人与人之间密密匝匝,连敌军投来的雨点般的标枪都无法躲避。
从亚历山大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一些弓箭手引诱敌人离开阵地,为主力部队创造杀敌机会的战术,在敌人已经占据了坚固阵地的情况下是多么有效。而凯撒对高卢人的步兵战术所做的生动描述,也向我们展示了以优势兵力包围敌人时,连绵不断的投射火力是如何对敌人造成消耗,使敌人的阵型几乎陷于瓦解的。
在进攻中,散兵们通常需要在泥泞与沟壑中前进,以免被敌人的反击火力杀伤,因此,在不保持阵型,且不装备盔甲的情况下,零散接近敌人的士兵实际上是不能携带太多箭矢的——与近代使用铅弹作战的火枪手不同,使用箭矢的作战人员,载弹负荷的影响要明显更大,对行动造成的不利也更明显。
不过。随时可以捡起地上的石头以补充弹药的投石手,倒是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也是西方古典时期的军队中,投石手的人员数量并不在少数的原因之一。
▲古代投石手
▲投石杆
出土秦简中的一则实战案例,也足以证明“步兵进攻敌人会失败,而步兵坚守阵地则会获胜”此句所言非虚。在冷研之前的文章《士兵作战败逃多少步,都要记录在案?出土竹简藏着多少秦军秘密》中,我们就曾经介绍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约有一“屯”兵力,即40—50名人员的秦军小队,在冲锋途中便有26人因恐惧和体力不足而未能跟上友军脚步,使得独自冲锋的“忌”等十数人在交战中,被起义军用弓弩齐射+反冲锋的战术,打出了“忌以射死,卒喜等……短兵死”的战果。剩余的26名秦军士兵见状立即往回跑,最后是被友军逼着转身,与“来追者少”的“反寇”军再战。
之后的战斗,在岳麓简《绾等畏耎还走案》的描述中,是秦军以一轮近距离的齐射火力遏制住了“反寇”军的冲击势头,并在之后趁势发起冲锋,得以反败为胜。
而简文中“(秦军)皆止,陈,共射”的记载,也说明了在第一轮冲锋中感到畏怯的26名秦军,无疑都是携带了弓弩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缺乏与同伴一齐冲锋到底的决心,导致己方在战斗中一时陷于失利。
在古代的条件下,远远地投射箭、矛、石弹,是不可能彻底摧毁一支军队的,但在武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它们仍然能对一支军队造成不小的麻烦,使己方在会战的时候占据先手。
而从秦简的例子出发,我们也可以大致总结一番“大量装备投射武器”的利与弊:强大的火力,意味着占据防御阵地的一方,能以组织良好的齐射遏制敌人的冲锋势头,但携带弓弩的士兵在冲锋时,也必定更加缺乏与敌军展开近战的勇气。
▲秦弩
那么,当我方的投射火力相较敌方更强时,要怎么样才能组织一场成功的步兵战斗呢?鲁莽地冲向敌阵恐怕是不行的,按照凯撒《高卢战记》给出的例子,兵力居于优势的一方或许应展开自己的部队,保留一部分后备兵力,通过投射火力诱使敌人出战,再趁机对敌人造成损害。
而按照《亚历山大远征记》的说法,当我方的骑兵处于优势时,便应在敌人脱离阵地以后马上发起进攻,不给敌人丝毫重整的机会。这样便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如果我方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也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那么,又该如何组织进攻呢?
首先要考虑的,当然还是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反复强调过的“诱敌出战”这一战术。在《绾等畏耎还走案》的例子中,秦军正是在付出了“忌”等十余人死在敌人的箭矢和“短兵”之下以后,抓住敌人脱离阵地,上前追击的机会反败为胜,赢得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的。
但如果敌人仍然保留有反击的能力,我方就应该及时转攻为守,在占据敌人的阵地以后,立刻在有利于己方的地形上组织防御,以免在战术上的不利条件转为己方所有。这是在以步兵对抗敌军步、骑时,将领应十分注重的一点,历史上,李陵以5000步兵对抗匈奴单于主力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从古典时代的方阵对决到中世纪的多兵种配合,散兵在进攻作战中的角色始终充满矛盾。他们既是战场上的“诱饵”,也是关键时刻的“毒刺”,但其效力的发挥极度依赖指挥官的战术智慧与战场环境的配合。
无论是亚历山大麾下的轻装射手,还是凯撒面对的高卢散兵,亦或是秦简中记载的弩手,都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战场法则:无组织的进攻无异于自杀,而有准备的防御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战力。
散兵进攻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能造成多大的直接杀伤,而在于其作为战术的“催化剂”——通过精准的骚扰与挑衅,迫使严阵以待的敌人产生混乱、脱离有利阵地,从而为我方主力创造决胜的契机。
一旦诱敌成功,战局便从“攻坚”转化为“反击”,进攻的主动权也随之易手。反之,若敌人不为所动,或是散兵在机动中耗尽了体力与投射资源,其攻势便会迅速瓦解。
因此,成功的散兵进攻,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与“机动战”。它要求指挥官深刻理解“攻守转换”的节奏:进攻是手段,而制造防御决战的机会才是目的。
正如李陵在绝境中依托车阵、交替使用戟弩那样,最终的胜利往往属于那些能巧妙地将“动”与“静”、“攻”与“守”融为一体,并在电光石火间完成战术转换的将帅。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最锋利的矛,往往需要最坚固的盾作为支点。
参考资料:
《亚历山大远征记》
《高卢战记》
《青年骑士》
《岳麓书院藏秦简(叁)》
《汉书》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