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原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4)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7:10 1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18个专题,共有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文章、指示等91篇,部分著作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编者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18个专题,共有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文章、指示等91篇,部分著作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本书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伟大实践。

目录展示

向上滑动阅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1

(2022年10月16日)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63

(2022年10月23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篇章 66

(2022年12月6日)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70

(2023年2月7日)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90

(2023年3月13日)

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94

(2023年6月30日)

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01

(2023年12月26日)

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奋发进取 108

(2024年8月22日)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5

(2023年2月28日)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120

(2024年7月15日)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130

(2024年7月18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36

(2024年10月29日)

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 147

(2022年11月4日)

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150

(2023年9月24日)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151

(2023年9月27日)

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154

(2023年11月16日)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57

(2024年11月15日)

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161

(2022年12月15日)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168

(2022年12月23日)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173

(2023年1月31日)

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78

(2023年3月6日)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181

(2023年10月30日)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金融强国 183

(2024年1月16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89

(2024年1月31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95

(2024年3月—12月)

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 198

(2024年9月26日)

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 201

(2024年12月11日)

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7

(2023年2月21日)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214

(2023年3月—2024年3月)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18

(2023年5月29日)

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23

(2024年6月24日)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230

(2024年9月9日)

六、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239

(2022年7月29日)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3

(2024年9月14日)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力量 248

(2024年9月20日)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55

(2024年9月27日)

七、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263

(2022年12月19日)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272

(2023年11月27日)

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75

(2024年1月11日)

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79

(2022年5月27日)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85

(2023年6月2日)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88

(2023年6月2日)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92

(2024年5月15日)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293

(2024年10月28日)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298

(2024年11月27日)

九、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301

(2022年10月—2024年10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305

(2023年5月5日)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好生活 311

(2023年11月15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313

(2024年5月27日)

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321

(2023年7月17日)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26

(2023年7月17日)

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34

(2023年8月14日)

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335

(2024年4月3日)

十一、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339

(2022年12月23日)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342

(2023年3月—2024年10月)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346

(2023年5月30日)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348

(2024年11月3日)

十二、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

以军事治理新加强助推强军事业新发展 353

(2023年7月24日)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356

(2024年3月7日)

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为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58

(2024年6月17日)

十三、扎实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365

(2022年7月1日)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372

(2024年4月10日)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376

(2024年12月20日)

十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 385

(2023年12月27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389

(2024年6月28日)

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 399

(2024年10月11日)

十五、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405

(2022年12月9日)

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新篇章 410

(2022年12月15日)

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412

(2023年5月19日)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418

(2023年7月4日)

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愿景转化为现实 423

(2023年8月22日)

汇聚“全球南方”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6

(2024年10月24日)

十六、携手推进现代化,实现共同繁荣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 431

(2023年3月15日)

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 437

(2024年9月5日)

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 442

(2024年10月23日)

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446

(2024年11月15日)

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449

(2024年11月18日)

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开辟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453

(2024年11月18日)

十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459

(2023年5月24日)

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461

(2023年10月18日)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468

(2024年12月2日)

十八、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473

(2022年10月27日)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 477

(2022年12月26日—27日)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481

(2023年1月9日)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485

(2023年1月9日)

全面准确把握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 490

(2023年4月3日)

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497

(2023年6月26日)

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499

(2024年1月8日)

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503

(2024年1月8日)

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506

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以这个题目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第一,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脊新的思想高峰。当然,强调坚守好党的理论的魂和根,并不是要封闭、僵化和保守。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第二,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第三,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这充分说明了体系化和学理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经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概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四,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亿万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加在一起,谁能比得过?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

事实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在谋划这次主题教育时,我提出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一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同时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来源:寿县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