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后大学生 7 天半掰玉米:感动之外,这两个疑问值得聊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8:15 1

摘要:10 月 1 日凌晨 1 点,青岛农大学生孟成踏进家门时,父亲正蹲在门槛上搓着满是老茧的手 ——5 亩玉米地被秋雨泡成 “泥潭”,收割机进不去,父母还得守着水果摊,6000 多穗玉米只能靠手掰。这个 19 岁男孩放下书包说:“爸,假期我来掰。”

10 月 1 日凌晨 1 点,青岛农大学生孟成踏进家门时,父亲正蹲在门槛上搓着满是老茧的手 ——5 亩玉米地被秋雨泡成 “泥潭”,收割机进不去,父母还得守着水果摊,6000 多穗玉米只能靠手掰。这个 19 岁男孩放下书包说:“爸,假期我来掰。”

接下来的 7 天半里,孟成的日常和同龄人形成鲜明反差:别人在景区拍打卡照,他在田埂上凌晨 5 点被露水打透外套;别人晒美食探店,他晒满是泥点的双手和磨穿的 3 双鞋;别人讨论去哪玩,他算着 “多掰一穗,爸妈少弯一次腰”。母亲说,儿子一天弯腰不下 8000 次,劝他歇会都不肯。

先为这份 “接地气” 点赞,但两个疑问忍不住想问

孟成把掰玉米的日常拍成 Vlog,没有精致滤镜,还教网友分老嫩玉米、避玉米叶划伤,甚至拍父母凌晨 3 点收拾水果筐的画面。网友夸他 “懂感恩”“接地气”,但评论区里两条质疑声,其实也值得琢磨。

第一个疑问:拍 Vlog 真的只是 “记录”,没有一点 “流量心思”?

不可否认,孟成的初衷大概率是真诚的 —— 他反驳网友 “大学生干粗活” 的调侃时,说 “这是爸妈的辛苦,我学计算机还想做智能工具帮他们”,这话里的心疼不像演的。但咱们也得承认,现在短视频时代,“大学生返乡干农活” 本就是容易出圈的题材。如果只是默默干活,可能只有家人知道;拍了 Vlog,才让更多人看到 “00 后也能扛事”。不过话说回来,“记录” 和 “想被看见” 并不矛盾,只要没造假、没消费父母的辛苦,就算带点流量心思,也不影响这份担当的价值。

第二个疑问:“带 3 穗玉米回学校搞智能系统”,理想能落地吗?

孟成返校时装了 3 穗玉米,说想琢磨 “玉米收割期智能识别系统”,这个想法确实亮眼 —— 把专业知识和农村需求结合,比空喊 “振兴乡村” 实在。但现实是,做一个能用的识别系统,需要数据、需要技术支持,甚至需要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是靠几穗玉米就能搞定的。很多大学生返乡时都有类似的 “好想法”,最后大多不了了之,要么是学业太忙没时间,要么是缺乏资源对接。希望孟成的想法不只是 “一时兴起”,如果学校能给点实践支持,或者有企业愿意搭把手,这份 “用知识帮父母” 的初心,才真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帮助。

别光感动,更该看见 “弯腰背后” 的真问题

孟成的故事能火,本质是戳中了大家的 “共情点”:我们都心疼父母的辛苦,却未必有勇气用 7 天半的弯腰去分担;我们都喊着 “青春要有担当”,却常把 “担当” 停在嘴上。但除了感动,更该看到背后的现实 —— 农村里像孟成父母这样的农户,还有多少在靠 “人工掰玉米” 扛过秋收?大学生想帮家乡,除了 “假期干农活”,还能有哪些更长效的办法?

就像孟成父亲说的:“以前怕他上大学忘了农村的根,现在看他比谁都懂地里的苦。” 其实像孟成这样的 00 后不少:中文系女生帮爸妈晒稻谷写观察日记,电商专业学生给果园做线上店铺,测绘男生用无人机帮乡亲测土地。他们的可贵,不只是 “弯了几天腰”,更是 “没忘了土地”—— 哪怕以后留在城市,这份对家乡的牵挂,或许才是最珍贵的。

至于那些疑问,其实不用太纠结。孟成的 Vlog 哪怕带点 “想被看见” 的心思,也比那些摆拍 “假农活” 博流量的强;他的 “智能系统” 就算最后没做成,这份 “用专业帮父母” 的想法,也比 “读了大学就嫌农村土” 的心态强。毕竟,这届 00 后能愿意俯下身,听父母说一句 “地里的辛苦”,就已经赢过很多 “精致利己” 的年轻人了。

来源:佳沪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