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应对秋季连阴雨天气科学高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7:01 1

摘要:当前,我省正值秋粮收获关键时期,受持续大范围连阴雨天气影响,农田湿度过大、土壤湿黏严重,玉米等秋粮收获延迟、茬口衔接紧张,秸秆田间滞留时间延长,易发生霉变腐烂,既增加农机作业难度,又可能诱发病虫害扩散,对冬小麦适期播种和农业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当前,我省正值秋粮收获关键时期,受持续大范围连阴雨天气影响,农田湿度过大、土壤湿黏严重,玉米等秋粮收获延迟、茬口衔接紧张,秸秆田间滞留时间延长,易发生霉变腐烂,既增加农机作业难度,又可能诱发病虫害扩散,对冬小麦适期播种和农业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抢抓农时,堵疏结合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杜绝因秸秆堆积、腐烂或不当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产隐患,保障秋播作物适时播种,奠定明年夏粮丰产基础,特制定本指导意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单位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面对当前形势,必须牢固树立“抢收保粮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一切工作安排和技术措施都要优先服务于抢收玉米等秋粮作物,确保颗粒归仓,为秋播赢得主动。

一、基本原则

1.抢收保粮,应急优先:将抢收秋粮、确保归仓作为首要任务,抓住降雨间歇窗口期,同步推进排涝降渍与秸秆处理作业,确保不耽误小麦播种农时。所有秸秆处理方式须服从和服务于抢收抢种的大局,决不允许因秸秆处理延误粮食收获。

2.分区施策,精准适配:根据鲁西南低洼易涝区、鲁中丘陵区、胶东半岛粮经区、鲁北农牧交错区的不同生产条件,优化秸秆处理技术路径,实行“一地一策”、“一村一案”,不搞“一刀切”。

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部门做好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和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合作社、家庭农场、收储运企业等市场化主体的积极性。

4.堵疏结合,以疏为主: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拓宽利用渠道,让秸秆“有去处、能增值”。

二、分区分类,推进秸秆科学还田

对于不具备离田条件或还田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化还田技术,确保还田质量,避免影响播种出苗。

(一)鲁西南黄淮海核心粮区(菏泽、济宁、聊城等)

该区域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黏重,秸秆处理直接关系小麦播种质量,需重点推行“排涝—粉碎—还田—抢种”一体化技术模式,作业前精准判断田间条件。当土壤过湿软烂、农机下地即产生深度超8cm的轧沟或严重粘附泥土时,应暂停大型农机下地作业,优先采用人工或小型机械进行排水、清理和抢收。

1.排涝降渍与农机适配:优先疏通“支—斗—农”三级排水网,积水深度超10cm地块宜采用4寸及以上水泵强排,抽排口远离小麦预留播种区。优化农机装备配置,选用履带式或加装宽胎、半履带等防陷装置的低压强农机,避免对耕层造成破坏。土壤下陷深度超8cm时,暂缓机械作业,优先人工清淤排水。

2.秸秆精细化粉碎:采用带切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秸秆粉碎至5cm以下撕裂状,留茬高度≤8cm,粉碎合格率≥95%,抛撒不均匀率≤20%。人工收获的秸秆倒伏地块,使用小型铡草机粉碎秸秆至5-10cm,均匀撒施后浅埋5-8cm或覆盖根茬周围,防止贴地霉变。

3.科学还田作业:待土壤湿度适宜机械作业(即农机下地无明显轧沟、粘土,或土壤手握成团、落地能散)时,采用深翻还田技术,耕深≥25cm,确保秸秆完全掩埋,耕后整平压实无坷垃;耕层厚度不足25cm区域,采用深旋还田技术,耕深≥20cm,连续2年旋耕地块需间隔深翻1次。

(二)鲁中丘陵粮区(泰安、临沂、淄博等)

该区域地形复杂,坡地多、耕层薄,需兼顾水土保持与秸秆利用效率,推行“条带还田+局部离田”结合模式。作业前须精准判断田间条件。坡地土壤含水量饱和时,农机作业极易引发侧滑险情,安全风险不达标严禁作业。

1.坡地排水与秸秆处理:沿等高线开挖V型排水沟,沟深30cm、间距5m,防止雨水冲刷导致土壤板结。缓坡地块采用条带旋耕还田,耕幅2m,将秸秆混埋入15-20cm耕层,未耕区域保留秸秆覆盖保墒。

2.薄层土壤还田管控:耕层厚度<20cm区域,禁止深翻作业,采用“浅旋+覆盖”模式,将粉碎秸秆与表层土壤混合,覆盖厚度3-5cm,结合增施符合标准的腐熟菌剂(每亩2kg)加速腐解。

3.丘陵地块离田补充:机械难以作业的陡坡地块,人工收集秸秆离田,优先用于黄贮饲料或生物质燃料,避免秸秆滞留引发病虫害。

(三)胶东半岛粮经区(潍坊、烟台、青岛等)

该区域兼具玉米、花生、苹果等作物,土壤偏沙质,部分区域有盐碱地,需分类实施秸秆还田与离田利用。作业前必须精准判断田间条件。沙质土壤遇水易板结,但耕层下仍可能稀软,需审慎评估农机通过性,避免陷车。

1.粮田秸秆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前应优先排涝降渍。沙质土壤可采用旋耕还田,耕深可控制在20-25cm;为提升还田效果,鼓励有条件地区深耕至25cm以上。花生秸秆可采用离田作为饲料或堆沤还田模式。

2.果园与盐碱地利用:苹果园推行秸秆覆盖技术,将粉碎的玉米秸秆覆盖于树盘下(树干周围留出20厘米空隙),覆盖厚度建议增至15厘米左右以增强保墒效果,次年春季翻耕入土。滨海盐碱地块,秸秆还田时增施符合标准的腐熟菌剂,结合盐碱土壤改良物料施用,降低盐碱危害。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秸秆制作生物炭后还田,以长效改良盐碱土壤。

(四)鲁北农牧交错区(德州、滨州、东营等)

该区域农牧结合紧密,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大,同时东营、滨州等黄河三角洲地区也是盐碱地分布的核心区域。在秸秆利用上推行“优先饲料化、快速离田、安全储用、剩余还田与盐碱地改良相结合”模式。作业前须精准判断田间条件。对于积水或土壤饱和地块,严禁农机强行下地,优先保障人员安全与耕层结构。

1.饲料化离田利用:抢抓雨歇窗口,优先采用茎穗兼收机进行收获。对于含水量适宜(60%-65%)的秸秆,应及时进行黄贮,并添加乳酸菌制剂以优化发酵品质。对于因降雨导致含水量较高的秸秆,可在田间适当摊晒或通过添加麸皮、草粉等干物质调节水分后,再进行裹包黄贮或窖贮。

对于轻度积水、农机可下地的地块,可采用高隙秸秆打捆机进行松散打捆(建议密度≤220kg/m³),并立即转运至标准化储运场进行强制通风干燥或就近进行黄贮处理。严禁高密度打捆湿秸秆长期堆放。

2.剩余秸秆还田:饲料化利用后剩余的秸秆,应结合秋季或早春整地,采用深翻或旋耕方式及时还田,避免长期覆盖滞留田间。

三、多措并举,拓宽秸秆离田增值利用

在保障粮食抢收完毕、且农机具备安全下地条件的地块,应全力拓展秸秆离田增值利用。针对连阴雨导致秸秆湿度高、存储难问题,强化“间歇作业、快速处理、安全存储”技术管控,提升离田利用附加值。推广带有防缠绕、防堵塞装置的高地隙秸秆打捆机,对湿度较大的秸秆进行就地打捆。打捆后,应遵循“集中堆放、苫盖防雨、通风透气”的原则,设立临时规范化堆放点,防止霉变腐烂。

(一)饲料化

1.青贮黄贮技术:对于有条件的地块,可在玉米蜡熟期抢收并进行带穗青贮,此时秸秆含水量通常在60%-70%。对于当前已成熟的玉米,应优先进行黄贮,并根据实测含水量,通过添加干物质或适量摊晒调节至适宜发酵范围(通常60%-65%)。

2.干贮加工处理:抓住晴好天气晒晾秸秆至含水量≤14%,采用揉丝机加工成1-3cm段状,压块密度≥400kg/m³,或制成直径6-10mm颗粒饲料,压缩比6:1-7:1。加工前剔除霉变部分,确保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二)基料化

选择无霉变秸秆粉碎至2-3cm,与棉籽壳、麸皮按7:2:1比例混合,调节含水量至60%,灭菌后用于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栽培。

(三)肥料化

选择无霉变秸秆粉碎至2-3cm作为主料,畜禽粪便、菌渣等农业废弃物作为辅料,调整原料C/N比25:1~30:1、pH5.5~8.0、含水量45%~65%,充分发酵作为农家肥还田或生产商品有机肥。

(四)燃料化

湿秸秆可采用“田间预干燥—打捆—集中烘干”或“打捆—强制通风干燥”等工艺,通过生物质锅炉发电或成型燃料加工进行能源化利用。规模化收储中心需配备强制通风设备,将秸秆含水量降至15%以下安全存储。各能源化利用企业应开足马力,适当放宽对收购秸秆含水率的要求,建立绿色收购通道,实现秸秆的“变废为宝”。

(五)原料化

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炭基肥等产品,对年利用秸秆5000吨以上的企业,优先对接省级农业绿色发展有关项目支持。推广“秸秆—菌—肥”循环模式,食用菌栽培后的菌渣加工成有机肥料,实现秸秆全值利用。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10月15日

来 源 |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来源:新驿农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