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人人学心理、人人爱运动、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宁乡市教育
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人人学心理、人人爱运动、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宁乡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校园一线,聆听课堂内外的教育脉动。
“曹老师,您咋说东北话呀?”
课间铃声刚刚响起,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俏皮地问道。那刻意模仿的东北腔把她逗乐了:“咋地,不爱听啊?”
“爱听,爱听!”女孩的眼睛弯成了月牙,“全班都爱听!”
这带着东北腔的对话,回荡在学校的走廊里,也勾勒出她异乡从教生涯最温暖的注脚,她是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的教师曹鑫。当粉笔灰飘落在他乡的黑板上,当操场上响起陌生的乡音,她用坚守证明——教育的温度,足以消融一切地域的隔阂。
一口东北腔,"唠"进学生心
2016年的秋天,刚从东北高校毕业的曹鑫,踏上了宁乡这片陌生的土地。第一次站上讲台,带着一口东北腔作自我介绍时,底下传来一阵细碎的笑声。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要跨越的,不只是从东北到湖南的地理距离,更是语言与心灵之间的无形屏障。
开学第一周,曹鑫的办公桌上就多了本"成长档案"。每天放学后,她操着那口东北腔,拉着学生唠家常。"爸妈在外打工,啥时候回来呀?""跟爷爷奶奶住,有啥不方便的跟老师说?""最近和同学处得咋样?"……这些看似琐碎的对话,成了她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班上有个叫小宇的男孩,总是习惯性地低着头;他的作业本上,字迹歪歪扭扭,像是藏着说不尽的心事;校服的袖口,已经磨得发亮。曹鑫了解到,小宇的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
一个寻常的黄昏,曹鑫提着水果,循着地址找到了小宇家。昏暗的屋子里,男孩正蹲在灶台前,锅里煮着一锅清汤挂面,飘着几片青菜叶。曹鑫没有多说什么,默默挽起袖子,帮忙收拾凌乱的屋子。临走时,她塞给小宇一个新笔记本:"老师看你写字有股劲儿,想对爸妈说的话,都可以写在这里。"
从此,办公室成了小宇的"第二个家"。题目不会,曹鑫就一遍遍地讲解;衣服破了,她细心缝补妥帖;生日那天,小宇的书包里意外地多了一块裹着漂亮糖纸的蛋糕。
时光静静流淌,改变悄然发生。曹鑫欣喜地发现,小宇在课堂上坐得笔直,字迹越来越工整,还多次主动帮助同学。而她那口东北腔,也变成了连接心灵的纽带。孩子们说:“听到曹老师那句‘别急,咱慢慢唠’,让我很安心。”那独特的腔调,早已化作教室里最温暖的存在,是独属于他们之间的默契与信赖。
一朵小彩花,“折”出支教情
2022年夏末,蝉鸣还在枝头聒噪。刚送走一届初三毕业生的曹鑫,目光停留在工作群弹出的支教通知上。
"咱们去邵阳吧。"吃午饭时,她突然对丈夫说。
"好。"丈夫没有多问,只是往她碗里夹了一筷子菜。
报名表当天就填好送出。他们的行李箱里,除了简单的换洗衣物,还特意塞了半箱文具——那是准备送给山里孩子们的见面礼。
抵达长铺镇第二小学时,校门口的老樟树正簌簌地落着叶子。教室里的孩子大多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见了这个外地老师,只敢偷偷打量。他们是寄宿生,每月才能回一次家,有的孩子要先坐一小时颠簸的中巴,再走一小时山路才能到村口。
为了与孩子走得更近一些,消除这些孩子心中的陌生感,曹鑫想尽了办法。周末带着孩子们在食堂包饺子,指尖沾着面粉的小家伙们笑作一团;课后在操场教他们打球,跑跳声把校园的寂静都冲散了。
一个虎头虎脑的胖男孩总是特别安静。一天放学后,他磨磨蹭蹭地跟在曹鑫身后,直到走廊尽头才怯生生拉住她的衣角,声音细得像蚊子:“老师,我想妈妈了。”曹鑫蹲下身才知道,男孩的妈妈在广东打工,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妹,他作为老大,每次回家都要帮奶奶喂猪、洗衣。
那天傍晚,曹鑫带男孩去镇上的小饭馆,点了一碗他念叨了好久的红烧肉,又买了牛奶、饼干,还挑了一件印着奥特曼的蓝色外套。他捧着新衣服,眼圈红红的,却一直笑着说:“谢谢老师”。
支教结束那天,天空飘着细雨。曹鑫正在收拾行李,那个胖男孩突然冲进办公室,把一束用彩纸折的花塞进她手里。“老师,这是我折的花,送给你。”男孩说完就红着脸跑开了。
曹鑫捧着那朵皱巴巴的小彩花,指尖触到彩纸上未干的颜料,忽然鼻子一酸。这段支教时光,她播撒下知识与关爱,收获的却是孩子们毫无保留的、最真挚的心意。这朵小彩花的温度,就这样烙在了她的心上,足以温暖一生的岁月。
一封通知书,“托”起未来梦
回到学校后,作为德育专干,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或在走廊上倾听学生的心事,或在操场上与学生们一起运动。这份细致与热忱,源于支教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体悟,教育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用温暖守护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生小梦成了她重点牵挂的对象。这个女孩的父母离异后,妈妈远在外地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常回乡下打理农活,奶奶爱约邻里打牌,空荡荡的家里,常常只剩小梦一个人对着电视发呆。
曹鑫得知后,便把小梦放在了心上。周末特意带她去商业街,帮她挑喜欢的发饰,或是买杯热乎的奶茶;天气好时,陪她去学校附近的山坡散步,听她讲课堂上的趣事,也听她小声抱怨“晚上一个人在家有点害怕”。
在学校,曹鑫更是留意着小梦的情绪。课间看到她独自坐在座位上,就会走过去聊几句;她还主动加了小梦的微信,特意叮嘱:“不管是学习上有难题,还是心里不舒服,随时给老师发消息,我一直都在。”
这份长久的陪伴,像一束温柔的光,慢慢驱散了小梦心里的阴霾。暑假里,小梦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第一时间给她打来电话:“老师!我考上宁乡一中啦!”
电话那头的曹鑫知道,自己守护的不只是小梦孤单的当下,更是这个女孩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留在宁乡时,曹鑫爽朗笑着:“哪里需要那么多理由?孩子们需要我,这就是最好的理由。”如今,她的东北腔已悄然融入了宁乡方言的音韵,而她也从孩子们心中的“外乡老师”,变成了最亲切的“自家人”。
在宁乡,还有很多像曹鑫这样的异乡教师。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带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习惯,却怀着同样的教育初心。他们选择扎根这片热土,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宁乡的教育事业。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在城镇中学的实验室里,在特殊教育的康复室里……到处都有他们默默耕耘的身影。教育的坚守,从不分地域。当爱与责任在心底扎根,每一处他乡都能成为生命的故乡。这就是曹鑫和所有异乡教师用青春书写的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