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度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省级评议拟通过名单的公示》,公布了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结果。此次调整拟同意申请增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点117个、撤销普通本科专业点71个,致力于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与
近期,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度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省级评议拟通过名单的公示》,公布了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结果。此次调整拟同意申请增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点117个、撤销普通本科专业点71个,致力于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本文将基于此次专业新增与撤销情况作出分析。
01
新增专业:积极回应发展需求
从新增专业的分布来看,陕西高校新增专业聚焦新兴交叉学科、国家急需领域与社会民生需求,同时注重差异化避免同质化。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建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相关的专业成为增设热点。“数字经济”专业在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在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均有布局;一批“智能+”和绿色低碳领域专业集中涌现,反映了高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
强化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培养。在审批专业中,出现了“低空技术与工程”、“数据警务技术”、“总图运输工程”等特色鲜明、对接特定行业需求的专业,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特定行业发展的针对性。
关注社会民生需求。“养老服务管理”、“家政学”、“运动康复”、“冰雪运动”、“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的增设,回应了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战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社会需求。
注重专业设置差异化与学科均衡。近半数新增专业仅由一所高校设置,避免了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竞争;工学类专业占比超五成,同时兼顾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门类,形成“工学为主、多学科协同”的布局。
02
淘汰低质专业:优化存量结构
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本次调整也拟撤销71个普通本科专业点。被撤销的专业中,不乏“市场营销”、“土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等曾经的热门专业。
撤销这些专业,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模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办学特色不鲜明,同一专业在多所高校同质化设置,缺乏竞争力;办学条件不足,部分专业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发展要求;学校战略调整,高校为集中资源发展优势特色学科而进行的主动优化。通过撤销过剩低质专业,可以引导高校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投入到更符合社会需要、更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从而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此次大规模专业调整的核心逻辑体现了三个导向。服务导向,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升级需求;质量导向,通过优化专业布局,集中优质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导向,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差异化发展,避免盲目跟风。
“有进有退”的动态调整,有利于缓解部分学科专业“产能过剩”问题,也为高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了条件。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陕西高等教育将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新锦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