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全球化工生产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多化工技术难题被攻克,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不断工业化。国外化工市场起步较早,拥有一定的发展优势,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技术转化的成果。
近几年全球化工生产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多化工技术难题被攻克,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不断工业化。国外化工市场起步较早,拥有一定的发展优势,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技术转化的成果。
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全球化工技术发展进程,笔者梳理了近一年时间内,国外化工技术突破和成果转换的相关信息,为中国化工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表 过去2年国际化工企业部分技术转化成果统计
序号企业技术领域技术成果1巴斯夫化学品再生2025年3月,巴斯夫再生PA6实现量产,装置位于上海漕泾基地,是全球首个商业化生产装置,年产量500吨。该技术通过化学解聚工艺,将工业边角料和废旧衣物转化为高纯度PA6,产品性能与原生材料完全一致,并获得全球回收标准认证。再生PA6与传统石油制的产品相比,每吨可以减少2.1吨二氧化碳排放,原料来源为再生产品,所以成本相对较低。2陶氏生物质2025年,陶氏化学推出生物基聚烯烃弹性体POE,该产品用废弃食用油和玉米秸秆等非粮生物原料,通过质量平衡法生产高性能聚烯烃弹性体,产品较石油POE产品减少39%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保持了优异的弹性和耐候性。
3
陶氏
三井
生物质
2025年9月,陶氏化学与三井化学合作,在日本市场推出生物质EVA和LDPE产品,产品采用质量平衡法生产生物质EVA和LDPE,即通过追踪生物基乙烯原料在生产流程中的比例,确保最终产品的生物基含量,该方法已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可直接替代现有应用。
4壳牌新能源2024年7月,壳牌在德国建设欧洲最大PEM电解槽,年产能44000公斤绿氢,该项目利用风电和光伏电力,将氢气用于替代炼厂化石燃料,预计该项目使壳牌莱茵兰基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5%。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未来可扩展至500兆瓦规模,成为欧洲工业脱碳标杆。该项目采用新型负载型催化剂技术,膜电极组件的性能得到突破,是PEM电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5LanzaJet、Eramet降碳2024年1月,LanzaJet与挪威Eramet合作,在工业园建设全球首个集成CCU与CCS的示范项目。该设施可以将锰合金熔炉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乙醇,年产能2.4万吨,并计划2028年引入碳储存技术,实现负排放。该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未来可复制至钢铁、水泥等行业,是属于工业生产与化工生产在碳排放和利用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未来可以直接复制到钢铁、水泥等行业中,对全球工业低碳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巴斯夫降碳2024年11月,巴斯夫宣布采用增材制造技术生产透空式催化剂,该技术已应用于环氧乙烷和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效率提升,能耗下降,首套工业装置将于2026年投产,预计每年可以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催化剂领域低碳化生产的重要技术突破。
7埃克森美孚炼化2025年9月,埃克森美孚推出金属催化剂Celestia,可处理高硫原油和焦化蜡油,在炼厂中应用可以实现柴油十六烷值提升3个单位,同时减少20%的氢耗,可生产三类+基础油,满足高端润滑油需求。该技术是炼厂在高端化生产的重要方向,是炼油企业“油转化”方向的重要技术突破。
8科莱恩、蒂森克虏伯降碳2025年,科莱恩与蒂森克虏伯合作,利用钢铁厂废气生产绿色甲醇,主要用到科莱恩Power-to-Methanol催化剂,该催化可以将转化率提升到92%,该技术已在德国杜伊斯堡试点,年产1万吨甲醇,用于替代石化原料,未来可以将产能扩至50万吨。该技术是催化剂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实现了钢铁企业化工生产,为未来绿色甲醇的稳定供应提供了技术支持。
9陶氏化学品再生2025年,陶氏化学采用混合塑料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化学解聚生产高性能离聚物,用于化妆品包装和鞋材。该材料与原生树脂性能一致,但是碳排放量降低了60%,并且目前已被应用在LVMH香水瓶盖中,实现了废料转化为奢侈品配件。该技术也是生化生产技术中的突破,为未来全球再生料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10巴斯夫、Inditex化学品再生2025年,巴斯夫与Inditex联合开发闭环回收工艺,将聚酯衣物和瓶片转化为再生PET,其超临界水解技术可处理含染料和添加剂的混合废料,再生纤维纯度达99.5%。2025年,首条中试线在西班牙投产,目标2030年前实现百万吨级产能,可以实现10%左右原生聚酯替代。该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聚酯及纤维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对于聚酯行业的减碳和再生替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SamsaraEco化学品再生2025年2月,SamsaraEco推出全球首款酶法回收聚酯纤维,用于生产限量版夹克衣服,该技术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的酶解工艺,可处理含染料和添加剂的混合废料,其配套工厂预计2028年投产,年产能2万吨。从这一技术可以看到,全球都在积极推进混合染色聚酯回收再利用技术,废旧衣服的再生是国外企业更多关注的方向和趋势。
12LG化学新能源2025年3月,LG化学宣布在韩国龟尾工厂启动硫化物固态电池电解质量产线,该电解质采用锂-锗-磷-硫体系,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正极表面形成纳米级保护层,解决了界面副反应问题,并且其配套的全固态电池原型已通过1万次循环测试,计划2027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中。韩国对于新能源电池的技术研发始终保持较高投入,目前虽然技术突破,但是在全球市场影响不大,并且从技术突破到量产时间周期较长,中国市场仍有赶超的机会。
13巴斯夫新能源2025年9月,巴斯夫推出符合中国标准的低电导率冷却液,可降低电池系统短路风险,该产品采用生物基丙二醇和纳米陶瓷添加剂,已通过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兼容性测试,年产能规划5万吨。这也说明,巴斯夫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较为重视。在中国市场高研发投入下,技术实现突破,也有利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14Recycling Technologies化学品再生2025年4月,英国Recycling Technologies在荷兰Brightlands Chemelot园区建成欧洲首条RT7000塑料回收产线,年处理混合塑料7万吨,该技术采用催化裂解与分子蒸馏集成工艺,可处理含金属涂层的食品包装和多层复合膜,产品已供应道达尔能源用于生产再生聚乙烯。该技术的突破,为全球再生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15杜邦生物基2025年7月,杜邦推出生物基尼龙11,原料100%来自蓖麻油,通过质量平衡法生产,被应用在汽车燃油管路应用中,其比利时工厂年产能扩至2万吨,配套的闭环回收技术可将报废尼龙11转化为单体。该技术是生物质领域重要技术突破,对全球生物化工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案例。
从过去几年中国外化工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方向来看,可以总结得到以下几个趋势和结论:
第一,国外化工产业技术突破方向,主要集中在绿色、低碳、生物质等领域,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制备绿色甲醇、绿色氢气,以及采用再生原料制备再生制品,用来替代传统生物质产品等。这是全球绿色发展下的重要技术突破,对全球降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加大此方面的研发投入。
第二,全球各地的化工技术融合在加速,如美国、欧洲、中东化工巨头的合作频繁,氢能、碳捕集与生物基材料的结合也在加速,其主要目的为“全球化融合”浪潮,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技术领域仍存在较大的成本劣势,如绿氢成本仍比灰氢高3倍,SAF价格是传统航煤的2.5倍等,预计未来技术迭代或将在此类领域频繁出现。
过去一段时间,国外化工行业通过材料创新、工艺重构和数字化转型,在新能源、循环经济、氢能化工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这些技术不仅推动行业脱碳,更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也可密切关注此类动向,技术融合、区域协作、政策协同将成为全球化工产业持续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