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颗从田埂间播下的博爱种子,百年后已在沂蒙大地长成守护生命的繁茂森林。一位普通的农民如何影响了百余人行善事?战争年代的早期临沂红会人如何救死扶伤?让我们一起追溯那段让人震撼的历史。
你或许想不到,100年前,一位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蒋里村,名叫刘纯一的普通农民,牵头建起了临沂红十字会,是全国最早由农民创办的基层红十字组织。
这颗从田埂间播下的博爱种子,百年后已在沂蒙大地长成守护生命的繁茂森林。一位普通的农民如何影响了百余人行善事?战争年代的早期临沂红会人如何救死扶伤?让我们一起追溯那段让人震撼的历史。
100年前,一位身在异乡的临沂农民目睹红十字人员救死扶伤,从此立志“行善济困”,并在回乡途中加入红十字会,最终在家乡发展会员近百人……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蒋里村村民刘纯一就这样建立起全国罕见的村级红十字组织。
“行善济困”,发展会员近百人
蒙山腹地的武台镇蒋里村,东临蒙山龟蒙顶,穿村而过的是一条小河,生活在这里的人如这山水般朴素善良,刘纯一就是这样一位农家人。
出生于1891年的刘纯一人朴实敦厚,早年因父教谨严,为图立志,携家人到关外谋生。时值日俄战争爆发,东北人民灾难惨重,目睹红十字人员医疗伤病员,给贫民施衣、施米、施药、施棺、掩埋尸体等善举后,他立志入会为民“行善济困”。
1925年,刘纯一带领全家返回家乡途经济南时,中华民国济南政府为赈济黄河水患受灾灾民广招募员,刘纯一即欣然加入红十字会,并领取带有“万国联盟”的红十字制服、门牌、会旗、会徽、袖章、护照、药包等证件和物品。
回到家乡的刘纯一任负责人,村民李宗明兼负文案事务,立即发展红十字会组织。第一批会员入会时,刘纯一向他们讲述入会的目的和红会的宗旨、性质等,那时的宗旨为“恤兵博爱”和“人道主义”,教育村民入会后要行好事,不做坏事,救难民,济贫困,为民众修路筑桥。
经过努力,刘纯一在本村和邻村发展会员近百人,这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之一,临沂红十字事业100年的历史由此发端。
被日军搜身,发现红十字胸章放行
最初时,刘纯一在本村开设红十字会活动场所,通过设“坛”讲解、“拉洋片”等形式,对会员、民众进行会务知识传播,并以“博爱恤兵”为宗旨,组织会员进行劝募,开展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救护伤病、劝阻战事、保护平民、掩埋弃尸等活动。
1928年前后,山东大部地区遭受严重旱灾,蒙山前更是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又因匪盗蜂起,袭扰村庄,民不聊生。刘纯一带领会员,背着红十字药包,救人治病,藉慰伤员,多次用自己的积蓄到济南购买药品,施药救人。
1938年,刘纯一在步行去济南买药途经泰安时,被日本侵略军捉住,日军搜身时,发现身他穿红十字制服、携带红十字胸章后始被放行。
在一次抗击土匪的战斗中,很多义士受伤,刘纯一施药治愈。面对当时伤病员众多的情况,刘纯一曾打算办一个红十字医院救治伤员,因条件所限,未能办成。
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刘纯一还身体力行教育会员,劝阻战事,而其他会员更是受他影响行善事。其中,1941年,会员肖鸿运携带药品到八路军驻地马家峪、泽国庄一带抢救八路军的伤病员近两年。 除了刘纯一发展红会会员外,1927年4月,中国红十字会临沂红十字分会正式成立,下设医院两处,收容所6处,收治北伐革命军伤员700余人,收容难民2000余人。自此,临沂红十字会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百年风雨兼程红十字旗帜始终在沂蒙大地飘扬
目前,临沂已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红十字组织网络:14个县区(开发区)均设红十字会,乡镇(街道)组织覆盖率100%;拥有团体会员单位243个、个人会员19万人、志愿者3万人,建成博爱家园、养老护理院、救护站等基层阵地170处。
来源:致富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