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成都影视城处处涌动着奋进热潮。摄影棚内,剧组正在紧张拍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企业咨询……这座位于郫都区的产业新城正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契机,全面激活影视文创产业生态。
金秋十月,成都影视城处处涌动着奋进热潮。摄影棚内,剧组正在紧张拍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企业咨询……这座位于郫都区的产业新城正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契机,全面激活影视文创产业生态。
自成都市吹响“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号角以来,成都影视城紧紧围绕五大攻坚行动,推动园区发展能级持续跃升。数据见证强劲势头:今年1至8月,园区规上限上企业营收总额达9.56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8亿元,同比增长47.11%,产业发展“压舱石”不断夯实。
园区提质
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载体建设是产业落地的“第一阵地”,成都影视城以项目攻坚为突破口,加速完善产业承载设施。
塔吊高悬、钢架林立,工程运输车往来穿梭,工作人员干劲十足……在成都影视城各建设现场,电焊声、敲打声在耳边交织,工人们正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建设工作中。
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目前在建摄影棚群落等项目14个,开工总部园区、大千路等项目7个。其中7个摄影棚基本完工,10月底投入使用;创制中心5个摄影棚进行基础施工;实景片场一期二期共1万平方米建成投用。
基础设施同步升级,织密园区发展“交通网”。开工建设影视大道,预计2026年9月打造呈现“最美一公里”;嘉祥路、影创路等园区路网预计11月中旬动工;力争12月底前完成110KV/220KV高压线迁改下地,消除产业发展“用电顾虑”。配套服务设施也加速落地,影视酒店进入精装修阶段,川传综合大楼预计10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新建宿舍已竣工投用。
如今漫步园区,不仅能看到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更能触摸到产业蓬勃生长的强劲脉动。
集群集聚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集群是园区竞争力的核心,成都影视城通过“招商引强、项目转化、链主培育”三措并举,推动产业规模与能级双提升。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筑牢产业“朋友圈”。成都影视城编制机会清单,梳理目标企业103家,采取以商招商、叩门招商等方式,赴深圳、北京等地开展招商12次。截至目前,招引博纳影业、坏猴子影业等企业104家,签约“壹同制作西部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3个,产业生态不断丰富。
项目转化成效显著,释放创作“生产力”。新立项《美丽与长寿》《入局》等影视剧43部;引进宁浩、肖央、张珈铭等行业人才扎根发展;在第二届“金熊猫奖”主会场开展专题推介,签约6个合作项目,园区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以来,入驻企业壹同制作(成都)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科幻剧《群星》顺利杀青,《你行!你上》等作品成功上映播放,《苍穹以北》《九龙城寨》等项目稳步筹拍,“郫都造”影视IP矩阵加速成型。
强链条,重点在强链主。成都影视城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遴选天府宽窄、壹同制作等8家“镇园之宝”企业,落实“一企一策”培育服务,打造产业“领头雁”,力争全年实现营收30亿元以上。
从前期创作、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推广,一条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已在园区内逐步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科技赋能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科技创新是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成都影视城以“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主体培育”为路径,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成都影视城引进国内最大电视剧后期公司落地“鼎盛佳和后期制作西部中心”项目,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四川传媒学院等专业机构,开展“5G+4K/8K”“AI+AR/VR”等视听技术研发应用,已完成《清明上河图密码》等10余部影视剧后期音效视效制作。
应用场景打造同样亮点纷呈,园区依托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实验室等平台,打造沉浸式大空间(LBE),四川传媒学院“影视全景声终混棚”获得杜比认证。此外,园区企业技术输出建设的“巴中影视硅谷(恩阳)科普大视界”入选第四批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项目库,技术应用成果获国家级认可。
创新主体培育成果丰硕。指导成都广播影视集团等申报“潜力独角兽企业”认定,推动影视硅谷集团、玖陆捌文化、千缕汇科技等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其中,影视硅谷集团成功入选“成都科创明日之星”企业储备库,为园区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产教融合
打通产业发展“人才脉”
产教融合是释放园区活力的关键,成都影视城依托校地合作优势,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双向赋能格局。
既拍戏,又教学;既培养人才,又做强产业。成都影视城是典型的校地合作的产业园区,四川传媒学院近3万影视人才涵盖摄录演、采编播、服化道、音美造等各环节,为影视创作生产提供“全要素”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为深化校地协同,成都影视城印发《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环四川传媒学院经济圈实施方案》,组建“链长+校长+园长”工作专班,构建“校地企”三方协同推进机制。定期发布“供需双清单”,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园区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教学即实践、人才即产业资源”的良性循环。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园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更反哺影视文创产业创新,注入青春活力与发展后劲。
环境优化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成都影视城以“服务集成化、办事便捷化、保障精细化”为目标,持续提升企业服务效能。
服务平台集成化,让企业“少跑腿”。成都影视城建成投用成都影视会客厅(成都影视城企业服务中心),集成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版权登记等基础服务事项37项,配备专业人员在窗口指导办件。截至目前,协助企业完成系统开户19件、版权登记6部、政策申报25件,“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办事效率。
审批改革便捷化,为企业“减负担”。成都影视城推进“影视拍摄一件事”改革,在园区设立全省首个园区政务服务窗口,下沉“备案”“审查”等7项省级许可事项。截至目前,协助园区企业开展影视剧立项备案31部,有效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成本。
配套服务精细化,给企业“添便利”。“拍在成都”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营,整合全省300余个拍摄点位、100余家生活配套供应商、30余家服化道企业、20余家器材设备商及近千名群众演员,新挂牌外景拍摄基地15个,为剧组提供勘景选景、服化道器、餐饮住宿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成功承接《暗夜之光》《沙漏》等影视剧拍摄需求。
此外,园区建立“首问+专员”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活动,实施“收集—办理—反馈—问效”全生命周期管理;联合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用好“文创通”特色金融产品,协助天府宽窄、春光好传媒等企业完成融资贷款;推进政策“免申即享”条款改造,已启动政策申报兑现工作,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摄影棚拔地而起,一个个IP作品崭露头角……成都影视城的产业集聚效应正日益凸显。随着“立园满园”行动向深向实推进,对成都影视城我们还可以期待更多。
来源: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