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即将在青岛开幕。以此为契机,胶州市聚焦非遗传承、产业发展与版权保护三大领域协同推进,持续深化版权登记与服务机制。截至目前,胶州市著作权作品登记复审通过量达9278件,带动文化企业新增订单近1亿元,展现出基层版权治理的“胶州经验”。
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即将在青岛开幕。以此为契机,胶州市聚焦非遗传承、产业发展与版权保护三大领域协同推进,持续深化版权登记与服务机制。截至目前,胶州市著作权作品登记复审通过量达9278件,带动文化企业新增订单近1亿元,展现出基层版权治理的“胶州经验”。
非遗焕新:老手艺成为“数字资产”
“有了这些证书,我们的螺钿产品不再只是‘手艺’,更成了受法律保护的‘资产’”。在青岛钿贝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企业法人、非遗传承人纪正强手持三十份《著作权作品登记证书》,语气中充满自豪。作为青岛市级非遗项目“纪氏螺钿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该公司不仅是螺钿艺术品的生产者,更致力于材料研发与综合应用解决方案的提供,年产值达500多万元。除了推广螺钿文化,企业还建立校企实训基地,面向高校学生开展技艺培训,产品深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2024年,该公司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
胶州非遗领域的“版权觉醒”,也源于一场真实的维权经历。2023年,青岛古雅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复原失传六十年的“高友三彩色剪纸”及传统装裱工艺,并据此开发出多款文创产品。然而,因未及时进行版权登记,产品上市后遭遇仿制,一度陷入被动。在吸取教训后,企业迅速建立“传统纹样基因库”,完成一百余组剪纸图案的版权登记。依托“版权+跨境电商”模式,2023至2025年间,该公司在淘宝神店榜多个类目持续上榜。线上订单量累计近40万笔,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先力量。
产业升级:免费登记激活“版权经济”
在胶州市的印刷包装企业中,“版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正成为普遍共识。“如今与客户签约,版权证书几乎成了标配。”青岛瑞祥月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月强表示,“以前总觉得登记流程复杂,操作困难,直到宣传部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才发现原来可以这么便捷高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我们起初并不了解著作权可以免费登记,多亏宣传部在调研中主动告知。”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创部负责人吕晓静介绍,“我们尝试为‘小胧包’系列表情包提交登记申请,结果全程未花一分钱,全部顺利获证。”据悉,胶州市委宣传部不仅提供著作权免费登记服务,还可安排专人上门指导。即使作品初审未通过,工作人员也会耐心解释原因、提出修改建议,显著提高了登记通过率,切实增强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司法护航:构建版权保护“胶州模式”
胶州市人民法院发布的《2024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显示,通过“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知识产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已压缩至45天。2024年,胶州办结的版权类执法案件数量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居首位。目前,胶州已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站”,为非遗工坊提供免费法律体检,并发布《零售业经营者知识产权合规指引》,覆盖商户近3000家。同步推进的“版权进企业”普法行动已培训近6000人次。随着RCEP版权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更多胶州企业正借助版权登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胶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耿大海表示,胶州将继续推动非遗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借助“版权+跨境电商”模式,直接触达6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向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交出一份展现“开放创新”精神的胶州答卷。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来源:首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