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5次全国助残日和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在全国率先研制“手语一节课”,百所学校师生一起“云参观”手语博物馆,线上线下同上“手语一节课”,打开一扇通往听障朋友内心世界的大门,用尊重与友爱传递温暖。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5次全国助残日和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在全国率先研制“手语一节课”,百所学校师生一起“云参观”手语博物馆,线上线下同上“手语一节课”,打开一扇通往听障朋友内心世界的大门,用尊重与友爱传递温暖。
5月16日下午,在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南京市聋人学校于晓岚老师正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手传诗意情,心砺自强志》的“手语一节课”,南京市后标营小学、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等学校师生“云端”同上一节课。
通过一段视频,大家“云参观”南京市手语博物馆,对手语产生好奇和兴趣。接着,于晓岚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春晓》的手语,并一起探索了手语视觉性、动作象征性、简洁性与空间性的奇妙之处;同时,大家还学习了基础的词汇,比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东南西北等。
于晓岚说:“我们曾去过瑞金路小学、瑞金北路小学、后标营小学给小朋友们上手语课,教一些简单的手语词汇,或者手语歌,小朋友都比较感兴趣。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改变大众对聋人过往的认识。我每次都会和小朋友说,在路上遇到聋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打个招呼‘你好’,传达你的友好。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与友爱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一个小时的课程,让学生们收获满满。学生冯梓瑜用新学的手语表达着“我是小学生”。她说:“我学会了手语,以后可以和听障人士更好的交流,因为有听障他们一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通过手语了解他们的生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根基,手语是聋人交流的工具之一,是国家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南京市聋人学校创建于1927年,作为中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2024年正式开办国内首家以手语为主题的博物馆,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国家通用手语推广教育活动,发挥博物馆育人作用。
南京市聋人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介绍,在第35次全国助残日和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同时来临之际,南京市手语博物馆提前策划了“手语一节课”,来自南京100多所融合教育学校同上一节课,引导更多学生更好地了解手语,“这节课非常丰富,包含古诗词导入,教授学生日常有手语知识,我们南京聋校王逸玘同学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她神采飞扬地用手语演绎并吟诵了一首《将进酒》,令现场观众动容。我们设计了‘手语一节课’,呼吁南京融合学校的学生集体观看,了解聋人的手语。后面手语博物馆还将继续和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做通用手语的传播,让社会各界更多更好的了解手语,与残疾朋友平等相待、友好相处。”
来源:橙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