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十岁的大爷,前一秒还在后备箱掏矿泉水,下一秒脚底像装了弹簧,整个人“嗖”地弹出去,连影子都来不及落地。
六十岁的大爷,前一秒还在后备箱掏矿泉水,下一秒脚底像装了弹簧,整个人“嗖”地弹出去,连影子都来不及落地。
监控里那一下,时速15公里,年轻人都不一定跑得这么干脆。
网友把这段剪成表情包,配文“面如死灰→健步如飞”,点赞飙到百万,可笑声背后,是一阵冷汗:要是他慢半拍,故事就得改写。
10号那天,湖北咸宁服务区,宝马司机一脚踩错,车子越过花坛,连撞两车。
被撞的女乘客只是软组织挫伤,算不幸里的万幸。
司机没喝酒没嗑药,纯粹把油门当刹车。
交警通报写得客气——“操作失误”,翻译过来就是:大脑短路,手脚各忙各的。
服务区不是第一次出这种“飞来横祸”。
去年浙江某服务区,一辆SUV冲进便利店,玻璃碴子混着饮料瓶,像拍动作片;前年内蒙,大货车溜车,把洗手间外墙啃掉一半。
地方不同,剧本雷同:车一失控,人就成了保龄球瓶。
区别只在于,谁当那个被瞄准的“瓶子”。
这回大爷躲开了,大家松口气,转头就把视频当段子刷。
可别忘了,他之所以能跑掉,靠的是常年下地干活练出的脚踝力量,加上那一刻没回头看热闹。
换成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大概率愣在原地,当手机镜头里的背景板。
运气这东西,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决定你是热搜主角,还是医院病历。
服务区管理方连夜加装防撞桩、减速带,承诺月底监控全覆盖。
动作挺快,可像极了我家楼下烧烤店,每次吃完拉肚子才想起换食用油。
安全补丁永远跟在事故后面,这是老规矩。
真正管用的,是把“规矩”提前写进肌肉记忆:自动挡车,右脚“斜踩油门正踩刹车”,驾校教练吼过八百遍,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有人嫌别扭,可别扭几秒,总好过修车几个月。
抖音播放量破五千万,交警趁机推出“油门刹车辨别”短视频,评论区里一排“学会了”。
会不会照做,另说。
毕竟,人只有被吓过一次,才肯把教训塞进骨头。
就像大爷,事后接受采访,手还在抖,嘴里反复念叨:“以后车旁边不逗留。
”这句话,比任何标语都值钱。
热闹散去,服务区依旧车流如织。
下次停车熄火,不妨多看一眼后视镜,确认脚底下踩的到底是哪一块板子。
别让下一条热搜,落在自己头上。
来源:小小爱喜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