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太短吧,又觉得好多心愿没实现,连孙子都没抱上。那到底活多少岁最合适?
你要是随便问街坊邻居:“想活多大岁数?”十个人有九个会笑呵呵说:“当然越长越好!”
但要是真坐下来认真聊,好多人立马皱眉头。
活得特别长吧,怕熬到儿子女儿都老了,自己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
活太短吧,又觉得好多心愿没实现,连孙子都没抱上。那到底活多少岁最合适?
答案可能有点意外,重点根本不在年龄数字。
浙江有位115岁的老太太。前110年身子骨确实硬朗,自己能洗衣做饭,还能给重孙子织毛衣。可111岁摔了一跤之后,情况完全变了。
医生说她骨头太脆不能手术,后来每天只能在床上躺着。
儿孙倒是孝顺,但重孙子暑假来看她,喊了十几声“太奶奶”,她盯着窗外的树发愣,半天回不过神。
伺候了五年的护工说:“老太太后来喝口水都得用针管喂,喝快了就呛得脸通红。”
还有法国的122岁老人,年轻时候确实潇洒,一百多岁还在咖啡馆抽烟。
但从119岁开始,她连最喜欢的红酒都尝不出味道了。
过120岁生日时电视台采访,主持人问:“您现在最想做什么?”
老太太眯着眼答非所问:“我女儿上学快迟到了吧?”其实她女儿七十年前就去世了。
不是说她们活得不好,而是提醒我们一个现实:当身体支撑不住的时候,多活一天就是多受罪。
医学统计显示,活到85岁以上的人,超过60%需要家人或护工日常照料。
有的老人虽然躺着晒太阳,但已经记不清孙子叫什么,吃个饭都要人哄半天。
这时候的长寿,更像是被迫完成生存任务。
不过也有例外。
比如北京有位姓张的爷爷,92岁还能自己买菜做饭,每天下午在公园跟人下象棋。他自己说秘诀是“不瞎操心”:老伴走了二十年,子女定居国外,但他每天看新闻联播学用智能手机,还报名老年大学学摄影。
他这种情况的长寿,大家看了都说羡慕。
至于到底活到多少岁合适。
国外做过不少调查。德国问过两千多个不同年龄的人,发现大部分人希望活到85岁;
美国问老年人,平均答案又是93岁。
为啥选这个岁数?其实是大家心里盘算过:这时候子女可能退休了,孙辈也长大了,自己的身体还没差到完全动不了。
能自己上厕所,能吃想吃的菜,还能记得重要的人,这样的日子就算自在。
不过这些数字看看就行,毕竟人和人差别太大。有人五十岁就高血压糖尿病缠身,出门走两步都喘;有人七十五岁还天天骑三轮车去钓鱼。
说到底,健康质量比寿命长短更重要。
小区有个李阿姨特别典型。退休前是会计,天天加班对数字,五十五岁就得了严重颈椎病。
结果退休后突然想开了,早晨跳舞下午做手工,现在六十五岁反而比十年前气色好。
她说以前总想着“必须给孩子存够钱”,现在觉得“把孩子养大就算完成任务,过好自己的日子才不亏”。
再看反面例子。
老家有个远房亲戚,年轻时拼命挣钱,六十多岁存款七位数,结果查出了胃癌。化疗期间还念叨着要给孙子买学区房,最后钱没花完人先走了。
邻居们都说:“他这一辈子,就没见真正放松过。”
所以活得有没有滋味,全看自己什么时候“醒过来”。
整天焦虑房贷车贷的人,和每天乐乐呵呵遛弯的人,过的根本是两种人生。
见过两种老人:一种天天念叨过去多苦,抱怨儿女不孝顺;
另一种喜欢跟着年轻人学新鲜玩意,种花养鸟玩得不亦乐乎。
调查发现,后面这种老人去医院次数少,吃药也少。医生说,心态好比吃补药管用。
日本东京有家养老院做过实验:让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负责浇花、叠毛巾这些小事。
三个月后,这些老人记性变好了,饭量也增加了。
其实人老了也需要有事情做,闲着反而容易出毛病。
很多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总在瞎比较。
老同学聚会有人开新车,回家看着自家电动车就来气;邻居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转头就逼着自家娃刷题到半夜。
其实大可不必。教你个实用法子:睡前拿个笔记本,记下今天干成的三件小事。
比如修好了漏水的水龙头,炒出一盘不糊的青菜,或者想起老朋友生日发了条祝福。
天天攒这些小事,日子就显得厚实起来。
说回最根本的问题:到底该活到多少岁?
听听医院里的大夫怎么说。
心内科王主任接诊过好多病人,他说活到多少岁不关键,最关键就两点:一是在倒下之前把想见的人见了,二是别给家人留烂摊子。
这话实在。见过太多例子:老人突然昏迷送医,子女为了抢救不抢救吵翻天;
还有老两口瞒着对方写遗嘱,结果搞得孩子们打架。与其担心活多久,不如早点把重要的事安排好,该说的话说清楚。
其实看看自然界就明白了。桃树最多活二三十年,但每年开花结果;银杏能活三千年,但几十年才结一次果。各有各的活法,没有哪种比另一种更高明。
所以别纠结要活八十岁还是九十岁。今天能小跑着买菜就别躺床上发呆,明天腿脚不利索了也别硬撑着干活。
该吃吃该喝喝,手机玩不动了就听收音机,眼花了就找人念报纸。
什么时候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喝口水都呛得慌,这时候就该明白:到站了,该下车了。
来源:易点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