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截至10月10日,日本已报告6013例流感病毒病例。超过100所学校停课,9月份因流感住院的287人中,近一半是14岁或以下的儿童。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0月3日宣布全国进入流感疫情。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公共卫生 ·
日本卫生部门已宣布进入流感疫情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截至10月10日,日本已报告6013例流感病毒病例。超过100所学校停课,9月份因流感住院的287人中,近一半是14岁或以下的儿童。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0月3日宣布全国进入流感疫情。
目前,有关日本正在流行的病毒株的信息尚未公布,但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考与研究合作中心研究员兼副主任伊恩·巴尔(IanBarr)表示,日本疫情可能是由一种名为H3N2的甲型流感病毒株引起的。该病毒株在过去两个月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激增,而过去一段时间大量澳大利亚人前往日本。分子病毒学家维诺德·巴拉苏布拉马尼亚姆(VinodBalasubramaniam)表示,鉴于南半球各国正进入气候变暖的季节,病毒传播减少,日本目前的流感疫情不太可能演变成全球大流行,但它很可能会从日本传播到附近的其他国家。(NatureNews)
· 行星科学 ·
普通酵母可以在火星条件下生存
火星上如果存在任何生命,都必须应对严峻的条件,其中包括陨石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和土壤中的高氯酸盐(具有很强氧化作用,能破坏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近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连结》(PNAS Nexus)的新研究发现,常见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可以在火星条件的冲击波和高氯酸盐环境中存活。
面对环境压力时,酵母、人类和许多其他生物体会形成核糖核蛋白(RNP)复合体。压力源消失后,RNP复合体(包括名为应激颗粒(stressgranule)和P小体(P-body)的亚型)会解体。研究者在实验室模拟了火星冲击波,发现暴露于5.6马赫强度冲击波的酵母存活下来,但生长速度减慢;暴露于100mM高氯酸钠盐(NaClO4)的酵母也存活下来,该浓度与火星土壤中的浓度相似。酵母细胞在冲击波和高氯酸盐的联合作用下也能存活。在这两种情况下,酵母都组装出了RNP。冲击波诱导应激颗粒和P-小体的组装;高氯酸盐导致酵母产生P-小体,但不产生应激颗粒。无法组装RNP的突变体在火星应激条件下的存活率较低。研究结果显示了酵母和RNP对于理解火星条件对生命的影响的重要性。(PNASNexus)
· 天文学 ·
在邻近星系发现最“纯净无金属”的恒星
宇宙大爆炸时只几乎产生了氢和氦和少量的锂,所以宇宙第一代恒星几乎都是由氢和氦构成的。而这两种元素的核聚变点火条件较为苛刻,所以第一代恒星质量可以达到数百倍太阳质量,燃烧速度非常快,到现在,宇宙第一批恒星都已经消失。后续再形成的恒星都含有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这被天文学家称为金属元素。所以,天文学家往往会在深空的宇宙极早期寻找金属含量低的恒星,但我们银河系附近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恒星,因为宇宙第一代恒星可能孕育了一些低质量的第二代恒星,它们的质量比太阳小,寿命足够长可以保留至今。
天文学家刚刚发现了一颗这样的恒星。这颗恒星被称为SDSS J0715-7334,是大麦哲伦云晕中的一颗红巨星。这颗恒星的金属丰度极低,以至于我们观测到的最遥远、最原始的星系的金属丰度也是它的十倍。SDSS J0715-7334是我们发现的最接近“纯净无金属”状态的恒星。如果SDSS J0715-7334是一颗第二代恒星,那么它形成于一颗3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的超新星遗迹中。这颗恒星碳含量异常低,这一点令人意外,因为大质量恒星由于氦燃烧的CNO聚变循环,能高效地产生碳、氮和氧。碳的缺乏表明在恒星形成区域存在大量冷却的尘埃,这对于小型早期恒星的形成是必要的。目前,相关论文已经在预印本平台上公开。(universetoday.com)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家首次发现45亿年前“原始地球”存在的证据
数十亿年前,早期太阳系的气体和尘埃最终聚集并积聚形成最早的陨石,而这些陨石又合并形成了“原始地球”(proto-earth)及其邻近行星。之后不到一亿年,一颗火星大小的陨石在一次独特的“巨型撞击”中撞击了“原始地球”,彻底扰乱并融化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效地重置了它的化学成分。而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的新研究首次发现了“原始地球”的残骸。
研究人员在古代岩石中发现了一种与当今地球上大多数其他物质不同的化学特征,表现为钾-40同位素的缺失。研究团队使用了所有已知陨石的成分数据,并模拟了样品在受到这些陨石和巨型撞击后钾-40含量的变化。他们还模拟了地球随时间推移经历的地质过程,例如地幔的加热和混合。最终,他们的模拟结果显示,这种钾同位素不平衡不可能是由地球上目前发生的任何大规模撞击或地质过程造成的。因此它很可能是“原始地球”留下的物质,即使早期行星的大部分受到撞击和转变,这些物质仍然以某种方式保持不变。研究者表示,这或许是现今地球里保存了“原始地球”物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 光学 ·
高灵敏气体探测新方案
(A)空气激光的级联放大方案示意图;(B)不同聚焦次数下获得的空气激光能量随气压的变化;(C)单次和四次聚焦情况下,在40mbar氮气中获得的空气激光能量随泵浦能量的变化(图片来源: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超快强光场驱动的空气激光为大气遥感、燃烧诊断等领域提供了具有潜力的探测工具。然而,空气激光的输出能量通常局限在纳焦量级,甚至更低水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团队,提出了空气激光级联放大方案,产生了目前公开报道输出能量最高的空气激光,并发展了高灵敏、单光束相干拉曼光谱技术,展示了其在多组分气体灵敏探测方面的优势。
研究团队将一束800nm、5.7mJ、40fs的激光脉冲经凹面镜在氮气中多次聚焦,实现了单脉冲能量高达4.4μJ的氮气离子空气激光输出,刷新了目前公开报道最强的空气激光纪录。其相应转化效率为7.7×10-4,相较于其他大能量激光系统产生的空气激光,转换效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以上。研究团队进一步扩展了高灵敏的单光束相干拉曼光谱技术,实现了SF₆、CO₂、O₂以及光丝中产生的O₃等多种分子同时探测,且SF₆气体最小探测浓度达到30ppm水平。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来源:无线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