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1比63,赢是赢了,可看完下半场那波12比2,心脏差点停跳——原来全运会还没开打,广东球迷就先被自家锋线吓出一身冷汗。”
“71比63,赢是赢了,可看完下半场那波12比2,心脏差点停跳——原来全运会还没开打,广东球迷就先被自家锋线吓出一身冷汗。”
黑白矮同框,画面确实香。
赵睿第一节就碾着对面小外杀到篮下,胡明轩追身钉板那一下把替补席毛巾全甩飞了,徐杰更狠,借杜润旺一个单挡,手起刀落连进俩三分,14分里有一半是对面叫完暂停后回来立刻再捅一刀。
可镜头一转,杜润旺回防那两步慢得像是脚底沾了口香糖,对面34号老黑一个假动作,他人直接往广告牌方向飘,裁判哨子响得比场边卖冰棍的大妈吆喝还快。
数据不会骗人。
过去三场热身,杜润旺场均7分,命中率29%,三分15投3中,更离谱的是防守效率——每百回合丢116分,全队倒数第一。
任骏飞更惨,三场加起来5分,移动速度比上赛季又掉0.8秒/半场,别小看这0.8,足够让对手从45度切到篮下完成一次补扣。
球迷吐槽“锋线双老”不是没道理,一个投不进,一个跑不动,合起来就是送分套餐。
更扎心的是,对面ABA球队只是美国半职业杂牌军,平均月薪4000美元,队里还有俩兼职健身教练。
就这样,第三节他们靠一个简单的3-2联防,把广东锋线钉死在三分线内,连续抢出四次前场板。
杜锋急了,把二飞按在板凳,换上2003年的彭士峻,小孩儿臂展不错,可第一次国家队级别对抗,手抖得连篮脖子都没摸到。
现场解说直接叹气:“这要是换成张镇麟、朱俊龙,人家已经飞起来补扣了。”
回头再看杜锋的轮换,简直像在玩盲盒。
第四节初,他摆出一套“三后卫+杜润旺+张明池”的超迷你阵容,高度一下降,对面立刻打4号位错位,连拿6分。
球迷区有人大喊“上高度啊”,可杜锋像没听见,直到分差被追到4分才匆匆换回周琦。
这不是第一次了,上一场对陕西,他也曾用徐杰去顶对面2米06的中锋,结果让人家在头顶摘了关键前板。
热身赛可以试错,可全运会一场定生死,哪来这么多“实验田”?
有人翻出去年全运会预赛数据:广东锋线群场均只能贡献18.4分,排八强队里倒数第二,唯一比他们还低的是已经出局的湖北。
再往前,2021年决赛,广东输给辽宁,锋线被张镇麟+付豪合砍42分,那晚上杜锋在新闻发布会沉默了近十秒,只挤出一句“我们尺寸对不上”。
三年过去,尺寸还是对不上,只不过老的更老,小的还小。
黑白矮再猛,也填不了侧翼的窟窿。
赵睿自己都说:“我们后卫线能撕开口子,可球分到锋线,终结那一下得有人把球摁进去。”现实是,球分到杜润旺手里,防守人扑得比他还猛;分到二飞手里,他先找人再出手,节奏早没了。
于是对手越来越大胆,三人包夹后卫,放空45度,赌的就是你投不进也突不进。
那还有解吗?
其实名单里不是没人。
2004年出生的黄明依,臂展208,常规赛对天津曾单场4记三分,可三场热身总共打了9分钟;同样身高的赵锦洋,防守脚步能跟住小外,但一次失误就被按在板凳,再没回头。
杜锋的用人逻辑明显偏向“即战力”,问题是你得真有“即战力”啊,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状态下滑的老将身上。
球迷看得明白:再这么保守,全运会碰到辽宁、浙江,锋线会被冲成筛子。
倒计时只剩两周。
训练馆里,杜锋把锋线组留下来加练,内容简单粗暴——连续滑步三次后接球投三分,不进加跑。
杜润旺连进三球,停下来喘口气,下一秒又把球砸在篮脖子上,回声清脆。
场边工作人员嘀咕:“这声音,听着就像警钟。”
警钟确实该响了。
黑白矮可以带来票房,带来激情,但带不来篮板和护框。
全运会不是CBA,没有四节六人次,没有马尚和威姆斯擦屁股。
想拿冠军,锋线必须有人站出来,哪怕只能做到不犯规、不丢板、把空位三分磕进去,都比现在这幅“万人捅”的样子强。
否则,等决赛最后30秒,对手一个错位强吃,广东球迷只能再次体验那种熟悉到令人作呕的无力感——后卫再准,也填不上侧翼的天坑。
来源:鞋王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