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多个停车位如何“挤”出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08:00 1

摘要:骑车到地铁站外,再换乘地铁去上班,是不少通勤族的日常出行习惯。然而,随着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数量持续增长,部分轨道站点周边由于空间不足、停车资源紧张,出现了高峰期停放秩序混乱的现象,甚至人行通道、盲道都被侵占,既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

骑车到地铁站外,再换乘地铁去上班,是不少通勤族的日常出行习惯。然而,随着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数量持续增长,部分轨道站点周边由于空间不足、停车资源紧张,出现了高峰期停放秩序混乱的现象,甚至人行通道、盲道都被侵占,既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出行,给非机动车找地儿停,市交通委统筹相关部门、属地街道,开展非机动车停放治理,通过拆围栏、拓空间、微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在50个地铁站周边挖潜新增了3.23万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车辆有地儿“安身”,站前广场等区域环境得到提升,乘客出行也更顺畅了。

地铁西钓鱼台站C口外,人行步道上架设栈桥,桥下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新增40个非机动车车位。

地铁刘家窑站A口外,用不同颜色的标识牌区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共享单车停车区。

措施1 拆除围栏释放空间

潞城站

走出地铁6号线潞城站D口,整洁的站前广场视野开阔,过去站外用于圈出车棚的不锈钢围栏不见了,广场上随意停放的电动自行车也没了踪影。直到走进紧邻广场的一大片停车场,壮观的非机动车大军才映入眼帘。

潞城站是连接北京城区与河北燕郊地区的重要通勤节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早晚高峰期间,非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极大。

“由于站点周边停放空间不足,车辆大量堆积于道路两侧,严重影响交通秩序与乘客通行安全,停车区围栏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京投资产公司线路管理部副经理王辉说。

为破解停车难题,京投资产公司联合通州区属地管理部门主动拆除了原有非机动车停车场围栏,优化停车区域边界,释放更多可利用空间。“治理改造中,我们将原来地铁站外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与附近的机动车停车场进行资源整合,将一部分机动车车位改为非机动车车位,重新规划停车流线与功能布局,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互补。”王辉介绍。

改造完成后,停车区域非机动车容纳数量从原来的千余辆扩容至两千余辆,几乎翻倍。记者在现场看见,非机动车停车场划分了不同区域,每个区域设有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标识牌,通道地面上还为非机动车划上了直行线、掉头线等引导标识。

“过去虽然停得近,但停车区塞得满满当当,进出都挺费劲。现在停车需要多走几分钟,但是停车场更大,秩序也好多了。”乘客李先生说。

立水桥站

立水桥站作为地铁5号线与13号线的换乘枢纽,毗邻朝阳区与昌平区交界处,承接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通勤客流,早晚高峰人流量峰值可达上千人。此前,为规范站前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立水桥站外规划了非机动车停车场,并以围栏进行隔离,场内设有一处出入口,市民需由此进出停放车辆。然而,随着骑行通勤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停车容量逐渐无法满足需要,加之出入口单一,高峰时段常出现排队等候、绕行等情况,部分非机动车甚至占用周边人行道、消防通道和机动车道,形成“潮汐式拥堵”。

“过去,站外这里有一圈围栏,是隔离开停车场和外围道路的,想要停电动自行车,就得绕到围栏出入口才能进入广场,早高峰人又多,都往出入口挤,很乱。”天天在此站乘坐地铁的市民赵先生说。

为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京投资产公司配合朝阳区属地管理部门,以“空间整合+动态维护”为核心思路开展整治。首先,主动拆除公司管辖范围内的部分隔离围栏,将站前广场适度外扩,方便骑行市民直接进入停车区域,无需再绕行至固定出入口。同时,整合桥下闲置地块与边角空间,将地铁站A口、B口周边零散区域改造为三处集中式停放区,总面积达7500平方米,可容纳约5500辆非机动车。

没了围栏约束,停放空间大了,但无形中也增加了管理难度。为了规范停车秩序,京投资产公司与属地管理部门建立多方共治机制,加派疏导维护人员,在高峰期引导停车。“通过优化布局与释放空间,立水桥站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明显好转,‘单车围站’现象基本消除。”王辉告诉记者。

措施2 架起栈桥腾挪空间

西钓鱼台站

地铁西钓鱼台站外,曾经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人车混行的场景不见了,乘客走出车站,通过一座新建的栈桥,就能快速前往周边医院和单位。

“这座车站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既处于八里庄桥区,又紧邻昆玉河,没有空间建设站前广场。较窄的步道上,人和非机动车交织,通行条件很差。”甘家口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阳什议介绍,车站周边分布着三家医院,还有政务大厅、商务楼宇,高峰期停放非机动车多达数百辆。

土地有限,如何避免人和车“掐架”?管理部门将视线瞄向了天空。借着昆玉河沿线环境提升项目的契机,在多部门协作下,一座栈桥利用路边绿化空间腾空而起,步行乘客出站后不必再挤步道,可以通过栈桥前往周边目的地。而栈桥之下巧妙规划了非机动车停放区,新增40个非机动车车位。

“改造前步道很窄,非机动车车位只能斜着划,不仅停放不便,停放的数量也随之缩减。”阳什议说,改造工程利用站外斜坡绿地,拓宽了人行步道,由原来不足1米加宽为1.5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沿着地铁站向南北两端二三百米的人行步道上都施划了带有白色框线的非机动车停放区,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停得满满当当。据介绍,经过一系列举措,该站站外可以满足四五百辆非机动车的停放,基本补上了停车位缺口。

“原来C口这块路特别窄,人都是在车堆里钻,或者走到马路牙子下面。现在好多了,车有地儿停,走路也安全了。”一位在附近上班的市民刘女士说。

从早高峰开始,到晚高峰结束,都有身着深蓝色制服的巡查人员码放停车区内的电动自行车。为了提升轨道站点接驳环境,海淀区成立专班,创新推出“一巡多能”管理模式,统筹路侧停车管理员、网格巡查员、文明引导员、志愿者等800余人的力量,在早晚高峰时段加强值守,全天开展巡查,维护地铁站口的出行和停车环境。

措施3 医院饭店敞开大门

海淀黄庄站

中午时分,海淀医院南门处,不时有患者和外卖配送员骑着电动自行车直接进入医院大门,将车辆停在院内停车区域,停好车只走几步路就能进入医院大楼。

海淀医院有1600多名职工,每天有约6000人次的门急诊量。经测算,每天大概有约一千三四百辆电动自行车进院停放。加之医院南门紧邻海淀黄庄地铁站A1口,常出现车辆停放堵住医院大门,以及占压盲道、阻塞人行道等问题,医院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守着医院大门疏导。

海淀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海淀医院创新开展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共享,供就医人员和周边居民使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医院专门清出了一片非机动车的停车区域,在南楼前也开辟了一块专门作为患者就诊的停车区域。北楼西侧的电动自行车车棚有固定的停车位,还配置了消防设施。此外,增派引导人员指挥外卖配送车辆有序进入院内停放,通过共享的手段提升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分流周边停车压力。

此前,海淀黄庄地铁站A1口外的非机动车停放区时常处于“满负荷”状态,在医院允许非机动车入院停放后,地铁站周边停车资源紧张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莲花桥站

京都信苑饭店将5个机动车车位让给了非机动车。

西三环旁、地铁莲花桥站B口外新增了一处约80平方米的非机动车停放区,数十辆电动自行车在此有序停放。

“依托‘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我们协调地铁站外的京都信苑饭店,将饭店院内5个机动车车位取消,改造为人行步道并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大约可停放数十辆电动自行车,缓解了地铁站口非机动车停车困难、秩序混乱的问题。”海淀区羊坊店街道城管科副科长牛振鑫介绍。

“这块区域以前是人家饭店的院内空间,现在开辟出来让社会车辆停放,既方便了骑车来的乘客,环境也没那么乱了,两全其美。”刚停好电动自行车的市民孙先生告诉记者。

措施4 分区停放美化环境

刘家窑站

地铁5号线刘家窑站曾因站前广场空间有限、非机动车停车位不足,导致车辆随意停放、堵塞道路等问题突出。如今经过治理,非机动车都有了自己的“专属”位置。

记者在刘家窑地铁站外看到,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进行了分区规划,私家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有专门的停放位置,并用醒目的蓝色和橙色标识牌区分。共享单车和摩托车也进行分区分类管理。在工作人员的持续引导下,绝大多数市民都能自觉做到分区停放。同时,地铁口旁还设有共享单车入栏停放区,鲜有其他非机动车占用。

“为了提升接驳环境,我们拆除了站前广场旧围墙,重新铺装地面,进行降坡处理。同时利用绿植合理隔离非机动车停放区与人行步道空间,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起到引导交通、规范停车的作用。”丰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接驳设施改造工程,刘家窑站C、D口的停车缺口得到一定缓解,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341个,基本满足了高峰时段的停车需求。本报记者 孙宏阳 文 邓伟 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