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分灵华亭”访谈录:十村千人共迎圣驾,信仰聚力谱写新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5:44 1

摘要:首先想请问,这次成功举办了这么大规模的分灵活动,您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什么?最想让外界了解的一个亮点是什么?

1. 首先想请问,这次成功举办了这么大规模的分灵活动,您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什么?最想让外界了解的一个亮点是什么?

答:这次活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参与人数之多——华亭镇的有十三个村,加上莆田市区文峰宫、万达广场等地的信众,总计约1100人共同参与;更在于这是华亭镇历史上第一次以妈祖为主神,全镇共迎的盛事。规模之庞大、组织之圆满、传播之广泛,都是空前的。

我们想告诉外界的是:华亭人民对妈祖信仰的热忱与团结,让这场跨越十七个月的筹备,最终化作了一场凝聚人心、彰显文化的民俗盛典。

2. 这次活动涉及到十几个乡村,协调工作一定非常复杂。您能分享一下,是怎么把这么多人的心和力拧成一股绳,最终把事情办得这么圆满的吗?

答:从2024年农历三月提议分灵,到今年八月十三迎接妈祖回銮,我们八位董事分头在各村动员,靠的是微信群、口口相传,更是一份对妈祖共同的虔诚。

过程中难免有困难,也有闲言碎语,但我们始终坚信“精诚所至”,甚至有组织者在困难时梦到妈祖神示,更加坚定了信心。

其中,埔头村几乎全村出动,参与人数超三百人;信众自愿购置礼服道具,有人花费超千元;而那尊高1.26米、造价一万三千元的妈祖神像,更是由埔头村杨庆祥信士个人捐献。这一切,都是民间自发力量的最好证明。

而镇领导召集十三村干部开会研究,并妥善安排安保人员,则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3. 在整个分灵仪式和巡游过程中,哪个瞬间或环节让您个人最受感动?有没有发生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答:感动无处不在。比如有村民用大型无人机在埔柳村拉出吊幅,以现代方式热情迎驾;

濑厝村的七旬老人站在村口鸣放“三铳炮”,用最古老的礼仪致敬妈祖;

更神奇的是,在终点探花府上空,云朵形似妈祖祥瑞,引发信众阵阵赞叹。

此外,本地小伙子“友八级大狂风”全程跟拍,制作了24集视频连载,在网络中掀起传播热潮。

这些细节,都是民众自发参与、真情流露的体现。

4. 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吸引和发动年轻人这方面,我们这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或尝试吗?

答:这次确实有不少90后、00后主动加入,有人特地从外省飞回,有人专门请假参与,年轻人的人数约有两三百人。

我们认为,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正是通过这样的群众性活动,才得以自然传承。

前年莆田“天下妈祖回娘家”的全市巡安,为这次活动打下基础;而本次华亭十村千人共迎妈祖,则是一次信仰的深化与青春的接棒。

5. 现在妈祖圣像已经隆重请来了,暂时安奉在一个临时场所。对于接下来为妈祖建一座正式的新庙宇,咱们在择址和筹建上,已经有了哪些初步的设想或者已经开始的步骤吗?

答:妈祖庙的选址,是华亭十余万民众共同关心的大事。目前仍在比较和选择中,但我们已有初步规划:希望建成一座占地约三百平方米的“华亭天后宫”,配以干平以上的广场和大型妈祖石像。

我们拥有正式的分灵证书,有各村群众的坚定支持,更有行善积德的热情。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庙宇必将从愿景走向现实。

6. 回顾整个活动,您觉得这次成功的分灵,为我们华亭镇未来共同做好其他大事,积累了最宝贵的一条经验是什么?

答:这次活动动用了十余台私家车、十九辆大巴,巡游村庄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是华亭人民大团结的真实写照。

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让我们看到: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民众的热情与信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我们就能办成以往不敢想象的公益事业。这正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实践。

—— 访谈后记 ——

这场跨越十七个月的妈祖分灵盛事,不仅是一场民俗文化的复兴,更是一次民间力量的觉醒。从千余人共迎圣驾,到云端传播、青年接棒,华亭人用行动诠释了:信仰,可以跨越年龄与地域,凝聚成一座城镇前行的精神动力。而那座尚在规划中的天后宫,已不仅是庙宇,更是华亭人共同编织的明天。

自注:

受访组织者:蒋海萍、卢海英、林姗姗等。

采访人:卓梅森。

插图:部分截自相关视频。



来源:爱墨书法欣赏

相关推荐